立夏剛過,雪域高原已是“滿眼綠色”。
這得益於(yu) 近幾年西藏大力推進國土綠化,開展“消除無林鄉(xiang) 鎮、無林村組、無綠院落、無林農(nong) 戶、種樹空白”的“五消除”行動。截至目前,共有1079個(ge) “無樹村”和10.47餘(yu) 萬(wan) 戶“無樹戶”成功植樹,帶動西藏的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46.71%。
阿裏地區劄達縣劄布讓村村民金珠德吉在院子裏澆花。(2020年10月16日 攝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過去覺得有沒有樹都無所謂,現在看到自家和村裏種的樹木茁壯成長,心裏特別高興(xing) ,感覺和到了低海拔地區一樣。”阿裏地區劄達縣劄布讓村村民金珠德吉說,現在知道綠化重要了,大家自覺愛綠護綠。
俯瞰阿裏地區劄達縣劄布讓村。(2020年10月16日 無人機攝 新華社記者田金文 攝)
在“五消除”行動中,西藏各市地鼓勵引導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造林綠化、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建設,每年有10萬(wan) 名以上的農(nong) 牧民直接參與(yu) 國土綠化,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原來阿裏隻能種紅柳、班公柳、格桑花,現在國槐、梨樹、杏樹什麽(me) 都有。一到夏季,城區景觀特別好。”阿裏生態環境局局長李小兵說,他十幾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刮風就吃一嘴土,都不敢出家門。
結合區域特點,山南市、日喀則市開展了海拔4300米以上地區選用鄉(xiang) 土樹種的試種工作。山南市紮囊縣采用與(yu) 苗圃專(zhuan) 家對接護航方式,推進“農(nong) 林複合、針闊混交、色彩豐(feng) 富、季相鮮明”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日喀則市薩迦縣以“公司+農(nong) 戶”模式,優(you) 先選用農(nong) 戶培育的鄉(xiang) 土樹苗——竹柳和營養(yang) 杯苗——江孜沙棘,不僅(jin) 提高了苗木成活率,還帶動了“綠崗就業(ye) ”和“綠色富民”。
田綠水美,宜居宜業(ye) ;村莊環境,幹淨舒心;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百姓富足……行走在高原各地的鄉(xiang) 村大地,所到之地處處美景。
鄉(xiang) 村美了,來休閑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從(cong) 而帶動了鄉(xiang) 村旅遊的蓬勃發展。目前,西藏推出藏東(dong) 鄉(xiang) 愁之桃村尋蹤遊、藏南鄉(xiang) 戀之紅穀遊、藏西田園之農(nong) 事休閑遊、藏北牧歌之黑帳篷慢享遊等多條鄉(xiang) 村旅遊精品線路,讓遊客在近距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也讓村莊的農(nong) 牧民增收不少。
2021年林芝桃花旅遊文化節。(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2021年,是林芝舉(ju) 辦桃花節的第20個(ge) 年頭。通過桃花這張靚麗(li) 名片,林芝市不斷推動鄉(xiang) 村旅遊發展,讓遊客不僅(jin) 能看到美麗(li) 的桃花,還能體(ti) 驗鄉(xiang) 村生活,吃藏家飯、住藏家樂(le) ,讓當地群眾(zhong) 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這是西藏林芝境內(nei) 的巴鬆措。(2020年4月6日 攝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這是巴鬆措景區一景。(2020年4月6日 攝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26歲的次仁央宗是工布江達縣錯久村村民,隨著巴鬆措景區的知名度上升,她也成了景區的一名講解員。“以前也有旅客來玩,村裏連停車場、餐館等基本接待設施都欠缺,很難留住客人。現在基礎設施好了,接待的人也多了,旺季的時候每個(ge) 月能掙8000多元。”
西藏自治區林業(ye) 和草原局相關(guan) 部門介紹,今年西藏植樹造林工作將以拉薩、日喀則、山南3市為(wei) 重點,努力形成集中連片有規模的植樹造林成效,鞏固和提升消除“無樹村”“無樹戶”,開展鄉(xiang) 村“四旁”植樹行動,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構建優(you) 美潔淨的鄉(xiang) 村人居環境。
文字記者:田金文
海報拍攝:孫非、普布紮西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