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全媒+丨70年,“英雄城”換了人間——西藏江孜宗山腳下的瞻思

發布時間: 2021-05-29 08:16:00 來源: 新華社

   “幾十個(ge) 人會(hui) 奮起猛攻你,拚死命戰鬥到最後一個(ge) 倒下去,像古羅馬的愛國者那樣。”——侵略者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薩真麵目》一書(shu) 中如此記錄。

   從(cong) 18世紀開始,英國就企圖將西藏納入自己的殖民版圖,1888年發動了第一次對西藏的武裝進攻。在戰爭(zheng) 未達到預期目的的情況下,英軍(jun) 於(yu) 1903年發動第二次入侵西藏的戰爭(zheng) ,並於(yu) 1904年攻入西藏江孜。江孜人民奮勇抗敵,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yi) 侵略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江孜由此贏得“英雄城”的美譽。


這是3月23日拍攝的江孜宗山古堡和江孜縣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藏曆四月,雪山下的年楚河畔綠意漸濃,青稞在廣闊的田野裏泛出嫩芽,“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熠熠生輝。

   行走在江孜抗英紀念館裏,凝視一張張黑白照片,瀏覽一件件抗英實物,聆聽一段段英雄故事,記者依然為(wei) 百餘(yu) 年前的英雄壯舉(ju) 感慨落淚。


這是5月10日在江孜縣拍攝的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和江孜宗山古堡。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家園塗炭,山河易碎。麵對英軍(jun) 的大炮和重機槍,數千英勇的江孜軍(jun) 民不畏強暴,在宗山上用石頭、長矛、土槍土炮與(yu) 英軍(jun) 展開殊死搏鬥。彈盡糧絕後,包括白居寺雲(yun) 丹平措在內(nei) 的60餘(yu) 名英雄寧死不屈,壯烈跳崖。


這是3月23日在江孜宗山古堡拍攝的跳崖英雄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這是5月10日在江孜抗英紀念館拍攝的英軍(jun) 侵略西藏時使用的大炮和機槍。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帝國主義(yi) 加快了與(yu) 分裂勢力勾結的步伐,妄圖將西藏從(cong) 祖國懷抱中分裂出去。

   1913年,英國策劃召開西姆拉會(hui) 議,唆使西藏地方代表首次提出“西藏獨立”的無理要求,當即遭到中國政府代表嚴(yan) 詞拒絕;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國代表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遭到全國人民和國民政府的反對;1949年11月,西藏地方政府決(jue) 定派所謂的“親(qin) 善使團”赴美英等國,尋求對“西藏獨立”的政治支持和軍(jun) 事援助……

   西藏和平解放,終結了帝國主義(yi) 和分裂勢力的幻想。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協議第一條即確定:“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yi) 侵略勢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

   從(cong) 此,西藏各族兒(er) 女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新生。

   在宗山古堡腳下的班久倫(lun) 布村,記者見到了多布傑老人。1951年出生的他,和新西藏同齡。“我從(cong) 父親(qin) 那裏聽說我爺爺曾經參加過抗英戰爭(zheng) 。對於(yu) 今天的美好生活有著太多的感受,因為(wei) 有了金珠瑪米(解放軍(jun) )的出現,有了共產(chan) 黨(dang) 的指引,我們(men) 家的命運才有了根本改變。”

   站在宗山古堡英雄跳崖處,撫今追昔。那是一段血與(yu) 火的歲月,那是一段反帝愛國的抗爭(zheng) 史。在“英雄城”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熏陶下,愛國主義(yi) 精神在江孜薪火相傳(chuan) ,愛黨(dang) 、愛國、愛家成為(wei) 人們(men) 堅定的信念。

   距離多布傑家近100米,至今保存著一座舊西藏貴族莊園——帕拉莊園。它曾是舊西藏十二大貴族莊園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貴族莊園。


這是3月23日在帕拉莊園拍攝的舊西藏領主使用的名貴手表。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這是3月23日在帕拉莊園拍攝的莊園女主人的奢華臥室。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LV女士皮包、歐米茄手表、萬(wan) 寶龍鋼筆、英國威士忌、印度香煙……這是20世紀50年代帕拉家族的日常生活用品。記者沿木質樓梯走上三樓陳列室。室內(nei) ,少女小腿骨做成的法號、鎖農(nong) 奴的腳鐐、抽農(nong) 奴耳光用的拍子……看了讓人不寒而栗。

   莊園內(nei) 的一件件展品,不禁讓人驚歎當年貴族生活的奢華;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莊園對麵農(nong) 奴的淒慘住所。

   解說員普布次仁告訴記者,這座莊園的主人叫紮西旺久,他所屬的帕拉家族有很多人擔任過舊西藏政府的高官,僅(jin) 擔任過噶倫(lun) (大臣)的就有5人。最風光時,帕拉家族擁有37座莊園、1.5萬(wan) 餘(yu) 畝(mu) 土地、12個(ge) 牧場、1.4萬(wan) 多頭牲畜、3000多名農(nong) 奴。


5月10日,解說員普布次仁站在帕拉莊園二樓的走廊上。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在舊西藏,約占人口95%的農(nong) 奴雖然終日辛苦勞作,卻過著地獄般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ti) ,命如草芥;而占人口僅(jin) 約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lv) ),卻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說到這裏,36歲的普布次仁神色凝重。“我母親(qin) 拉巴倉(cang) 決(jue) 曾是帕拉莊園的朗生(家奴),就在二樓紡織卡墊。小的時候,母親(qin) 經常給我講起當年的悲慘生活。”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武裝叛亂(lua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順應曆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願望平定叛亂(luan) ,並領導各族人民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黑暗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


5月10日,多布傑老人(左)在江孜縣班久倫(lun) 布村的家裏和來訪的鄉(xiang) 幹部聊天。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在那場廢奴運動中,多布傑一家9口人分到了土地、牛羊等生產(chan) 資料,不公平的地契被燒毀。老人至今記得分到土地時的喜悅:“自己的牛,自己的地,收成都是自己的。”

   “現在,我受縣裏聘任,走上公益性崗位,專(zhuan) 門講解帕拉莊園的曆史。”普布次仁說,“如今,我們(men) 家有耕地、有牛羊、有汽車,還在縣城買(mai) 了樓房。我79歲的母親(qin) 經常念叨:‘現在的好日子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站在莊園三樓的瞭望處,周圍是鱗次櫛比的藏式新居。“這是當年領主巡看自己土地牧場的地方,因為(wei) 放眼望去,沒有任何建築,一覽無餘(yu) 。如今,群眾(zhong) 的住房比舊莊園還高,農(nong) 奴主站在這裏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場景再也沒有了。”他說道。

   暖意潤高原,欣欣向榮的西藏迎來八方遊客。雪域高原的聖潔美景,蕩滌著人們(men) 的心胸。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到訪宗山古堡和帕拉莊園,更深切地領悟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yi) :粉碎了帝國主義(yi) 企圖分裂西藏的陰謀,為(wei)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解放奠定了基石,也是西藏取得“短短幾十年 跨越上千年”偉(wei) 大成就的起點。


這是3月23日在江孜宗山古堡拍攝的抗英雕像。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江孜,藏語意為(wei) “勝利頂峰”。站在宗山腳下,漫步於(yu) 年楚河畔,江孜抗英的愛國曆史和民主改革的鮮活寫(xie) 照,震撼著每個(ge) 人的內(nei) 心。

   回望曆史,方知來時之艱辛。冀望未來,一個(ge) 更加美好的西藏,正在路上。

   文字記者:沈虹冰、張京品、陳尚才、柳新勇、李鍵

   攝影記者:孫瑞博

   視頻記者:洛卓嘉措、索朗德吉、旦增尼瑪曲珠、孫瑞博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