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景美 人和 村富——走進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

發布時間: 2021-06-04 09:17: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走進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一棟棟藏式小樓整齊排列,街道幹淨整潔,臨(lin) 街的人家大多掛著“家庭旅館”的招牌。

  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趙恒告訴記者:“現在,麻麻村106戶群眾(zhong) 中,84戶開辦了家庭旅館,戶均年增收三四萬(wan) 元。”

  麻麻村隻是錯那縣邊境小康村建設取得豐(feng) 碩成果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錯那縣重點圍繞邊境小康村建設,紮實推動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 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團結帶領群眾(zhong) 走出了一條小康村建設推動邊境繁榮發展之路。截至目前,該縣規劃建設的27個(ge) 邊境小康村已建成23個(ge) ,惠及群眾(zhong) 1292戶3966人。

  示範建設 深入推進

  如今,利用小長假到勒布溝“吸氧”,已成為(wei) 不少群眾(zhong) 特別是高海拔地區群眾(zhong) 的“首選”。勒布溝的出名,緣於(yu) 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的建設。

  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從(cong) 2014年開始建設,到2015年入住、2016年開辦家庭旅館,該村群眾(zhong) 卓瑪是參與(yu) 者,也是受益者。她說:“現在,我雖然不開茶館,專(zhuan) 營家庭旅館了,一年的收入同樣能增加10萬(wan) 元左右。”

  2016年,卓瑪利用“小康房”辦起了擁有5間客房、10個(ge) 床位的家庭旅館,如今,客房數已經增加到了8間、床位數增加到了16個(ge) 。卓瑪說:“之所以每年能穩定增收10萬(wan) 元左右,都源於(yu) 邊境小康村的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讓我們(men) 村吸引了更多遊客。”

  在經營家庭旅館過程中,錯那縣向麻麻村經營者免費提供了設備、組織開展相關(guan) 技能培訓……“扶上馬”“送一程”,逐漸把麻麻村打造成了錯那縣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樣板。

  趙恒告訴記者:“如今,周邊鄉(xiang) 村也在麻麻村的帶動下吃上了‘旅遊飯’,大家的小康生活越過越好。”

  近年來,錯那縣在深入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同時,該線沿268公裏邊境線,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以點串線、以線帶麵、不留空白點、不留死角”的固邊防控格局,打造守邊巡邊體(ti) 係,確保邊疆安全鞏固、邊境繁榮發展。

  產(chan) 業(ye) 帶動 穩步增收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日子紅火。在高標準建設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錯那縣按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原則,統籌謀劃搬遷區域種植養(yang) 殖業(ye) 、商貿流通業(ye) 、民族手工業(ye) 、旅遊業(ye) 、資源開發等配套產(chan) 業(ye) 培育,重點突出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經濟林種植、商貿中心、旅遊基礎設施、水資源開發等產(chan) 業(ye) 項目,不斷拓寬群眾(zhong) 穩定增收渠道。

  沐浴著黨(dang) 的惠民政策,近年來,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走出了一條“基地+農(nong) 戶+協會(hui) ”的茶葉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

  2013年,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組織132名群眾(zhong) 成立了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該合作社共帶動該鄉(xiang) 兩(liang) 個(ge) 行政村60戶143人就業(ye) ,戶均年增收1.9萬(wan) 元,人均分紅3500元。

  今年27歲的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賢村村民平措多吉已在合作社工作了8年。他告訴記者:“現在,種茶、采茶、製茶,我都能熟練操作,合作社給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去年我家3畝(mu) 地獲得土地流轉費1.5萬(wan) 元,一家4口人都在合作社工作,人均年收入1.9萬(wan) 元,人均分紅3500元,全年共收入10.5萬(wan) 元。”

  “從(cong) 2016年開始,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給社員分紅。”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副理事長、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倉(cang) 決(jue) 雲(yun) 旦說,“來我們(men) 這旅遊或喝過我們(men) 茶葉的,都會(hui) 選擇買(mai) 我們(men) 的茶葉,每年生產(chan) 的茶葉供不應求,經濟效益一直不錯。”

  目前,該合作社共種植茶樹693畝(mu) ,其中產(chan) 茶的201畝(mu) 。去年產(chan) 茶1萬(wan) 多公斤,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wan) 元。“要是茶田全部產(chan) 茶的話,我們(men) 的收入會(hui) 更高。”倉(cang) 決(jue) 雲(yun) 旦信心滿滿地說,“將來,我們(men) 會(hui) 把銷售點開到山南市和拉薩市,把茶葉賣向全國,不斷增加群眾(zhong) 收入。”

  黨(dang) 建引領 激發活力

  一個(ge) 支部就是一個(ge) 堡壘,一名黨(dang) 員就是一麵旗幟。除堅持做到“三多三常”選好小康村建設點,製定相關(guan) 優(you) 惠政策,激發群眾(zhong) 的參與(yu) 熱情外,錯那縣還注重發揮村(居)黨(dang) 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

  近年來,錯那縣堅持以強化組織建設、建強組織堡壘為(wei) 抓手,紮實推進“邊境黨(dang) 建紅色長廊工程”建設,不斷提升黨(dang) 組織的覆蓋延伸和作用發揮。緊密依托邊境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流動黨(dang) 小組的活動點,合理設置21個(ge) 黨(dang) 組織、修建17處活動場所,努力打造一批富含錯那特色的黨(dang) 組織,切實通過“帳篷裏的黨(dang) 組織”“馬背上的流動黨(dang) 組織”等組織形式,實現群眾(zhong) 在哪裏、黨(dang) 員就在哪裏,管理在哪裏、黨(dang) 的活動就開展到哪裏。

  今年65歲的次仁旦達,1974年入黨(dang) ,是錯那縣浪坡鄉(xiang) 湯烏(wu) 村的老黨(dang) 員。去年8月,他帶頭從(cong) 曲拿村搬遷到海拔更高、離邊境更近的湯烏(wu) 村。他說:“黨(dang) 和政府對我們(men) 這麽(me) 好,我們(men) 一定要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我是黨(dang) 員,就應該起到帶頭作用。”

  邊境小康村建設讓群眾(zhong) 切實感受到了黨(dang) 的關(guan) 懷,進一步激發了邊境群眾(zhong) 自覺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的熱情。“每次放牧,群眾(zhong) 都會(hui) 在樹上、石頭上噴繪國旗,刻上‘中國’‘CHINA’等標識,自覺守邊護邊強邊。”湯烏(wu) 村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拉巴旺久說。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