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各個(ge) 鄉(xiang) 鎮都在進行一場新的討論:如何找到一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銜接之路?
尼木,在藏語裏是“麥穗”之意。這個(ge) 擁有1300年曆史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縣,從(cong) 2013年我國提出精準扶貧,到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隻用了5年時間。
有了成果,不代表可以鬆勁。前兩(liang) 年當地提出:短期脫貧靠項目、長期小康靠產(chan) 業(ye) 、現代尼木靠科教。
前期,有了初步探索;當下,聚焦“有效”二字。如今,得出新結論:用“因地製宜+創新驅動”,換來新的鄉(xiang) 村發展動能。
近日,記者前往尼木縣調研采訪,剖析背後的發展之變。
新與(yu) 舊之變—
脫貧戶自創性收入達94%,政策性收入占比降低
驅車沿著318國道尼木段向西行,來到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紮的故鄉(xiang) 吞巴鎮,一片綠色映入眼簾。
步行至吞巴村,彌漫著淡淡的柏木香,哢嚓、哢嚓,水磨正在運轉。這裏有260座水磨,日夜不停地轉動,研磨藏香原料。
藏香,對於(yu) 西藏本地人來說,是居家必備品。
來到74歲的索朗羅布家中,老人正在忙著包裝藏香,有塔香、線香、香囊……坐在精美的藏式沙發上,索朗羅布與(yu) 我們(men) 聊起變化:“我從(cong) 1970年開始製作藏香,以前隻考慮產(chan) 量,做完之後沿街售賣,那時候,難呀!”
觀念之變,就在十年之前,他意識到僅(jin) 靠產(chan) 量多並不賺錢,還得靠質量。如今,他和家人製作藏香,農(nong) 閑時雇人,一年銷售100多箱,每箱三千多元,刨除成本,一年收入十萬(wan) 元左右。
老人說,兒(er) 子米瑪紮西在微信上銷售,銷量不用愁。相比以前,現在日子像蜜一樣甜。
索朗羅布家,隻是村民生活變化的一個(ge) 縮影。2015年底,吞巴鎮共有3個(ge) 貧困村,貧困發生率8.5%。轉折在2018年發生。該鎮累計減貧60戶22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2萬(wan) 元,其中自創性收入占89.14%,政策性收入占比10.86%。
喜,自創性收入比例高了;憂,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標還有距離。
如何破解?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關(guan) 鍵在於(yu) 實現新舊產(chan) 業(ye) 升級:
——舊,藏香產(chan) 業(ye) 煥發生機。2020年度吞巴鎮藏香產(chan) 值約2300萬(wan) 元,4家藏香合作社產(chan) 值437.92萬(wan) 元、淨收入超過百萬(wan) 元,帶動83戶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
——新,旅遊業(ye) 蒸蒸日上。2020年吞巴鎮接待遊客2萬(wan) 餘(yu) 人次,不少群眾(zhong) 吃上了“旅遊飯”;通過銷售手工藝品,2020年吞普村縫紉合作社實現收入42萬(wan) 元。
——新與(yu) 舊,吞巴鎮還轉移剩餘(yu) 勞動力。2020年一家勞務公司為(wei) 集體(ti) 經濟創收120萬(wan) 元、一家運輸公司創收65.13萬(wan) 元,吞達村派遣勞務收入達24萬(wan) 元。
改革,帶來看得見的效益。2020年,吞巴鎮僅(jin) 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1.6萬(wan) 元,自創性收入占94.44%。
“政策性收入持續維持在5%左右,但總收入逐步提高。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我們(men) 充滿信心。”吞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緒剛介紹。
遠與(yu) 近之變—
短期嚐甜頭,長期保增收
如何激勵村民?尼木縣卡如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榮華說,有一個(ge) 妙招。
去年藏曆新年前,一大早,鄉(xiang) 政府就熱鬧了起來,成堆的現金摞在院內(nei) 。他們(men) 正在給59戶脫貧戶社員分紅,一共約70萬(wan) 元,平均每戶分紅1.2萬(wan) 元。有的脫貧戶家庭拿了厚厚一摞現金,多達六七萬(wan) 元,走路都昂著頭。分得少的家庭隻有一萬(wan) 多元,顯得底氣不足。
現金分紅,收入不同。一位幹部直言,我們(men) 就是要打破“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國家送小康”的思想。之後,村裏一股風氣暗暗形成——多勞才能多得。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何推進?“現在還沒有到‘斷奶’的時候。”在卡如鄉(xiang) 的桃園基地,王榮華告訴記者。
這片桃林是2017年北京平穀援建的,日常管理交由當地運營。彼時,王榮華遇到一個(ge) 棘手的問題,不少群眾(zhong) 擔心存在風險,不願意種植。還有人認為(wei) 靠國家發錢就行,不用再去勞動。一度,這項工作難以推動。
問題症結在於(yu) 一些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嚴(yan) 重。尼木縣做出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派200多名幹部,直接下沉到田間地頭,點對點指導農(nong) 民科學種植。
“一定讓群眾(zhong) 短期內(nei) 嚐到甜頭。”王榮華說,自己從(cong) 頭開始學,沒想到竟然成了卡如鄉(xiang) 桃樹種植第一人。
這是一場鄉(xiang) 村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重構。“我們(men) 不能瞎指揮,要幹出一番樣子來!”王榮華說,那時候,每天天不亮他就來到地裏,太陽落山才出桃園,一棵一棵查看樹苗,澆水、施肥、補種,就像照顧孩子一樣。
最終,桃樹適應了高原環境,成活率超過80%。這一切,群眾(zhong) 都看在眼裏。
記者在桃園見到了脫貧戶塔吉,她說每天一個(ge) 工時的收入有100元。一旁的王榮華補充道:“平時塔吉還在景區務工,每月僅(jin) 保潔收入就有2800元,兩(liang) 頭都不耽誤。”
打好了遠近結合的“組合拳”,紅利釋放出來:
——遠,搭好發展框架。該鄉(xiang) 成立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優(you) 先把脫貧戶納入合作社,發放用工補貼,用三年時間打好基礎。
——近,規模化養(yang) 殖藏雞。2019年投入,第二年產(chan) 出效益,僅(jin) 藏雞蛋銷售額就有88萬(wan) 元,發放勞務分紅32萬(wan) 元;犛牛集中育肥產(chan) 業(ye) ,見效快,2020年村民分紅18萬(wan) 元。
——遠與(yu) 近,各產(chan) 業(ye) 實現均衡發展。該鄉(xiang) 2020年第一產(chan) 業(ye) 增長近12%,直接帶動了當地休閑旅遊業(ye) 的發展,第三產(chan) 業(ye) 增長6.2%。如今,卡如鄉(xiang)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7萬(wan) 元。
“遠與(yu) 近的產(chan) 業(ye) 相結合,今年,脫貧群眾(zhong) 收益會(hui) 更高。”王榮華對此底氣十足。
快與(yu) 慢之變—
加速觀念轉變,鼓勵農(nong) 民創業(ye)
距離尼木縣城不遠處,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園的規模頗為(wei) 壯觀。記者走進一個(ge) 青菜大棚,見到了24歲的朗傑卓嘎,麵龐清秀,畫著淡妝。沒想到,幾年前她家還是村中的貧困戶。
尼木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劉華介紹:“以前,她家勞動力不足,還要撫養(yang) 幾個(ge) 年幼的孩子,生活貧困;現在,她自己承包土地,丈夫在縣城打工,不再為(wei) 收入發愁。”
“前兩(liang) 年,我在這裏打工100元一天,後來我承包了一個(ge) 蔬菜大棚。”朗傑卓嘎說,去年種植小西紅柿,純收入有5萬(wan) 元,今年賣了兩(liang) 茬上海青,又多了兩(liang) 筆收入。
變化,得從(cong) 農(nong) 業(ye) 園說起。2013年以前,這裏還是一片荒灘,當年在北京的援建下,總投資3.81億(yi) 元,開墾出1760畝(mu) 良田,建成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園,主要吸納貧困戶。鄉(xiang) 鎮幹部帶著農(nong) 民在農(nong) 業(ye) 園學習(xi) 科學種田,縣裏成立銷售公司,采用訂單化進行種植和銷售。
收益,很快實現。高原航天蔬菜種植基地,2019年帶動98戶528人分紅25萬(wan) 元,戶均增收2550元;食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吸納了50位群眾(zhong) 就業(ye) ,每人每月收入三四千元。
彼時,平均一個(ge) 大棚由四戶家庭合作種植,有的幹得多,有的幹得少。脫貧戶紮西就曾為(wei) 此困惑,合作的大棚中,就有一家幹得不好,其他農(nong) 戶認為(wei) 種地還不如外出打工,陸陸續續三戶都退出了。
這是農(nong) 民增收之後,不得不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如何打破潛在的“大鍋飯”問題?
“必須變!”尼木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劉華通過調研得出,農(nong) 民外出打工或者留下承包大棚,這是勞動力轉移現象,背後是農(nong) 民觀念加速轉變——“等靠要”思想少了。
“這是好事,不能總讓土地拴著脫貧的農(nong) 民!”他果斷決(jue) 定,農(nong) 戶可以承包大棚。如今,勤勞的紮西一家,去年承包大棚的收入達到七八萬(wan) 元。
目前,大棚由各家承包,合作社統一管理。這一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革,反而激發了新的活力。僅(jin) 2020年上半年,該鄉(xiang) 就出現了34戶包棚戶,戶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增收最多的1戶達6萬(wan) 多元。
——快,在脫貧攻堅階段,該鄉(xiang) 很快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
——慢,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銜接,讓一部分脫貧戶“留下來”成為(wei) 創業(ye) 能人,讓一部分人“走出去”到城市就業(ye) 。
——快與(yu) 慢,破解了鄉(xiang) 村治理中的“顯績”與(yu) “隱功”矛盾,尊重農(nong) 村發展規律,反而使農(nong) 村的能人湧現,這是生產(chan) 關(guan) 係變革後釋放的紅利。
改變,還有什麽(me) 新招?“未來,園區打算收一部分費用,能夠覆蓋管理成本,讓農(nong) 民進一步麵向市場,倒逼生產(chan) 技術提升。”劉華介紹。
此時,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西藏生機勃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