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漢藏學者談唐卡傳承與藝術交融

發布時間: 2021-06-07 08:3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不同於(yu) 通常印象中的唐卡,十世噶瑪巴活佛卻英多吉的唐卡作品有遠、中、近景的空間營造,色彩上吸收青綠山水特點,且使用大量水墨技法。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熊文彬6日在北京介紹卻英多吉獨特的“漢式唐卡”。

  當日,“漢藏藝術交流與(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討會(hui) 暨“2021年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工作坊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舉(ju) 行。活動由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等主辦,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研究唐卡藝術的專(zhuan) 家及唐卡傳(chuan) 承人參會(hui) 。活動現場還布置了數幅唐卡作品供參會(hui) 者近距離觀賞。

  卻英多吉生活在明末清初,是明代中央封授的大寶法王,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熊文彬說,分析他的作品,可見其對藏、漢、納西等民族的藝術與(yu) 文化兼收並蓄。這與(yu) 卻英多吉臨(lin) 摹了許多其它省區畫作、以及在麗(li) 江接觸了明代浙派畫家有關(guan) 。以其《三飲食羅漢》為(wei) 例,遠景大量留白、點綴飛鳥,設色淡雅,深具國畫文人畫特點。融合漢藏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創造力,使他成為(wei) 西藏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故宮博物院藏傳(chuan) 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以“17-19世紀藏東(dong) 地區的唐卡與(yu) 漢藏藝術的整合”為(wei) 題發言介紹,15世紀以來,西藏中部出現的勉唐畫派和欽孜畫派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即受到明代宮廷唐卡的影響,這使以漢藏融合為(wei) 特點的新藝術風格在衛藏地區流行。而西藏東(dong) 部地區位於(yu) 漢藏交界地帶,一直是藝術交流的活躍地區,有強勁的藝術創造力。這一區域在16世紀中期出現了噶瑪嘎孜畫派,以漢藏混合為(wei) 重要特征,對四川、青海等地都有重要影響,也使這片區域成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藝術活躍的中心。

  羅文華表示,未來唐卡的藝術風格將有怎樣的走向,值得關(guan) 注。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當增紮西以夏魯寺建築與(yu) 壁畫藝術為(wei) 例,探討元代漢藏文化交流。他介紹,夏魯寺的創建者介尊·喜饒迥乃出身於(yu) 西藏當時著名的介氏家族。介氏家族因與(yu) 掌管元代西藏地方政權的薩迦昆氏家族聯姻,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格外禮遇和大量封賞,亦獲資助擴建夏魯寺,許多內(nei) 地工匠參與(yu) 了擴建工程。在夏魯寺的建築結構、琉璃構件等細節及壁畫上,都可看到漢藏合璧的風格。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還就唐卡各畫派曆史源流、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研究等議題進行發言交流,並觀看唐卡紀錄片。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