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xiang) 巴登村充分利用當地竹編編織傳(chuan) 統技藝和整合優(you) 勢資源,以促農(nong) 增收為(wei) 目的,穩步發展竹編產(chan) 品項目,在硬件、技術、銷售等方麵狠下功夫,為(wei) 群眾(zhong) 打通了致富之路。2014年8月,該村成立了竹編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經營竹編加工與(yu) 銷售。經過7年的發展,如今該合作社已累計生產(chan) 並銷售竹編產(chan) 品25.9萬(wan) 件,為(wei) 村民增收297萬(wan) 餘(yu) 元,受益31戶177人,戶年均增收1.37萬(wan) 元。
巴登村是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xiang) 下轄村莊之一,巴登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長期以來主要從(cong) 事水稻、玉米等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種植和藏香豬、牛馬、雞鴨等傳(chuan) 統牲畜禽類養(yang) 殖,收入渠道單一,收入水平較低,群眾(zhong) 思想觀念陳舊,缺少致富技能。
為(wei) 了改善村莊貧窮現狀,打開脫貧致富的新局麵,巴登村黨(dang) 支部克服種種困難,帶領群眾(zhong) 轉變觀念,從(cong) 全村挑選出53名竹編技藝突出人員參加農(nong) 村致富轉移合作項目,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脫貧致富門路。
隨著竹編產(chan) 品社會(hui) 需求量增大,價(jia) 格也逐步升高,村民收入隨之增加。巴登村不斷提升技藝和服務,轉變技術,竹編產(chan) 業(ye) 迅速走俏市場。經過7年的發展,該合作社已累計生產(chan) 並銷售竹編產(chan) 品25.9萬(wan) 件,為(wei) 村民增收297萬(wan) 餘(yu) 元,受益31戶177人,戶年均增收1.37萬(wan) 元。
巴登村竹編曆史悠久、品種多樣、工藝獨特,具有“工藝品實用化”的特色。據悉,巴登竹編是手工製作,編織紋樣千變萬(wan) 化,由經緯挑壓交織變化而成,具有獨特的防蛀防黴工藝。
對巴登村竹編技藝來說,傳(chuan) 承是首要的。2015年,巴登村黨(dang) 支部挑選出三名竹編能手麵向全鄉(xiang) 進行技術培訓,各村58名學員參加了為(wei) 期10天的技術培訓,培訓內(nei) 容主要包括藤材處理、辦公籃、洗衣筐、帽子、藤椅、休斯貢等各種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迫切需要的實用技術。
村支書(shu) 新生說:“竹編是老一輩傳(chuan) 下來的,我們(men) 靠著它生活,我還要把它傳(chuan) 給我的孩子,傳(chuan) 給孩子的孩子,這一門技藝不能丟(diu) 。”2018年6月,巴登村竹編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竹編對於(yu) 編織手藝人來說既是生計之道,養(yang) 一方人,同時也是藝術修養(yang) ,傳(chuan) 一方人,亦是人文精神,育一方人。這是竹編人的情懷和執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堅守、堅持和傳(chuan) 承、保護。沒有這種堅守,在市場萎縮、出口外銷不暢通、效益低下的情況下,竹編工藝可能不複存在。
正因為(wei) 他們(men) 堅守手藝,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我們(men) 民族的記憶,如竹子般堅韌不拔的精神,使巴登竹編得到傳(chuan) 承、保護和發展。他們(men) 在堅守中,堅持把每一件產(chan) 品作為(wei) 自己的作品,一絲(si) 不苟,認真以待,從(cong) 而贏得了市場的良好信譽,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