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西藏濕地保護工作亮點掃描:濕地如畫 生活更美

發布時間:2021-06-17 09:25: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主城區西北角的拉魯濕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到春夏時節,濕地裏草木繁茂,鳥語花香,周邊散步的居民、遊客也會(hui) 成倍增多。

  風景宜人的濕地,不僅(jin) 為(wei) 人類提供了愉悅身心的好去處,而且還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生態功能。近年來,西藏不斷提升濕地資源保護管理能力,積極探索建立濕地生態管護長效機製,濕地生態保護和修複取得顯著成效。

  政策保障讓生態更好

  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事關(guan) 國家生態安全,事關(guan) 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事關(guan) 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生存福祉。

  近年來,西藏先後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濕地認定和名錄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等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wei) 全區依法依規保護管理濕地資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時,西藏以林業(ye) 主管部門為(wei) 主,針對農(nong) 牧民濕地生態管護員開展了一係列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對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濕地保護恢複項目等均安排一定的技術培訓。通過技術培訓和技能學習(xi) ,管護員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西藏濕地保護成效明顯。根據全國濕地資源第二次調查結果,西藏單塊濕地麵積8公頃以上的濕地麵積652.9萬(wan) 公頃,占全區國土麵積的5.3%,其中,自然濕地麵積652.4萬(wan) 公頃,人工濕地麵積0.5萬(wan) 公頃。

  濕地入城讓生活更美

  每逢天晴,城關(guan) 區團結新村社區的居民德央就會(hui) 和幾個(ge) 朋友沿著拉魯濕地的周邊道路散步。她笑著告訴記者:“這裏空氣清新、環境優(you) 美,特別適合老年人健身,隻要一有空我們(men) 就會(hui) 來這邊轉轉。”

  為(wei) 切實做好拉魯濕地保護和生態修複工作,拉薩市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三渠一河截汙工程、拆除違規建築、製定管理辦法等措施,拉魯濕地進一步得到了有效保護,不僅(jin) 改善了拉薩氣候,增加了空氣濕度和含氧量,也讓保護區成為(wei) 了動植物的天堂。

  在每年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節點,拉魯濕地工作人員會(hui) 在轄區內(nei) 懸掛橫幅,向廣大市民發放通俗易懂的藏漢雙語宣傳(chuan) 冊(ce) 、展示拉魯濕地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所取得的成果,進一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共同保護“拉薩之肺”,讓拉薩的天更藍、水更清、陽光更燦爛。

  如今,拉魯濕地已經成為(wei) 市民、遊客健身散步的好去處,讓百姓生活更舒適安逸。截至目前,西藏共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5處、國家濕地公園22處(含試點),12處濕地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4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以自然保護區為(wei) 主體(ti) ,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等多種方式的濕地保護體(ti) 係逐步形成。

  濕地保護讓群眾(zhong) 受益

  “2018年,我從(cong) 一名野保員轉變成了濕地專(zhuan) 職管護員,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對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全方位的管護,仔細查看濕地情況,並做好詳細記錄。雖然有些辛苦,但卻讓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瑪旁雍錯濕地專(zhuan) 職管護員白瑪旺傑笑著對記者說。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金山銀山。近年來,通過《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2008—2030年)》和中央財政林業(ye) 改革發展資金,西藏共實施各類濕地保護與(yu) 恢複、濕地保護補助等工程項目110餘(yu) 項,落實資金8.6億(yi) 元(其中,生態安全屏障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資金4.98億(yi) 元、中央財政林業(ye) 改革發展濕地補助資金3.62億(yi) 元),對60多萬(wan) 公頃濕地實施了管護,對10多萬(wan) 公頃濕地開展了保護恢複。

  在開展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基礎上,西藏還逐步增加聘用濕地管護員和監管員數量,既加大對沼澤、湖泊、河流等自然濕地的管護力度,又實現到戶到人精準脫貧。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保護生態中增加了收入,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至今年4月,西藏聘用2127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當地濕地資源管護(平均管護期3年),提供38839個(ge) 濕地管護和監管生態崗位,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濕地保護中受益,實現濕地保護與(yu) 改善群眾(zhong) 生活水平雙贏。

  草密了、水綠了,黑頸鶴、赤麻鴨等野生鳥類的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如今的高原大地,多處濕地美如畫,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畫卷正徐徐展開。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