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為大山裏的孩子打開美育之窗”

發布時間: 2021-06-23 08:40:00 來源: 人民網


高群斌(右)在教學生畫畫。徐馭堯 攝

  核心閱讀

  開辦美術興(xing) 趣班、培養(yang) 出日喀則第一批通過藝考的學生,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教師高群斌的美術課如同一滴水彩,為(wei) 校園增添了新的顏色。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美術,高群斌希望能為(wei) 大山裏的孩子們(men) 打開美育之窗,讓藝術的光照進他們(men) 的生活。

  傍晚,高原的陽光透過窗子灑進樓道拐角的一間教室,照在雕塑和滿牆的畫作上。一群學生正拿著畫筆臨(lin) 摹作品,筆尖與(yu) 紙張接觸發出沙沙聲。

  這裏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藝術教室,每天中午和晚上的課餘(yu) 時間,來自上海的援藏教師高群斌都在這裏教學生畫畫。

  “今年有幾個(ge) 學生已經通過了藝考,即將進入大學,這是學校此前沒有過的。”高群斌希望讓“藝術的光照進來,繪就屬於(yu) 這些高原孩子的彩色人生。”

  “功不唐捐,對他們(men) 如此,對我也如此”

  “畫畫幹啥,能當飯吃嗎?”剛開設美術興(xing) 趣班時,高群斌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此前從(cong) 沒有人通過藝考考上大學,家長們(men) 大多也不知道美育的重要性。

  “對這裏的很多人來說,美育是新事物。”高群斌決(jue) 定從(cong) 日常的美術課入手,尋找對美術有興(xing) 趣的孩子。

  一次,高群斌發現了一份有趣的作業(ye) ——青山綠水,牛羊成群,許多花朵點綴其間,豐(feng) 富的色彩讓他眼前一亮。畫這幅畫的學生名叫白瑪瓊達。他的家在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那裏海拔低、植被生長條件好,有著日喀則少見的綠水青山與(yu) 各類雪山景觀。從(cong) 小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白瑪瓊達對色彩很敏感,在色彩運用方麵很有優(you) 勢。

  “你想學美術嗎?”高群斌心中一動,“以後能通過畫畫考大學,也能像我一樣當美術老師。”聽了高群斌的話,白瑪瓊達很心動,和家人商量後,他便成了高群斌在日喀則教的第一批美術生之一。

  為(wei) 了不影響文化課,高群斌總是利用中午、晚上和周末教學。他專(zhuan) 門找學校要了一間活動室,用作教學場所。開始時,有些學生不適應,覺得美術就是畫著玩兒(er) 。有一個(ge) 學生最初並不努力,“他一開始就不專(zhuan) 心、不踏實,我好幾次都想讓他退出興(xing) 趣班。”高群斌回憶,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端正態度,他給大家講述自己年輕時藝考求學的艱苦經曆。故事講得多了,孩子們(men) 也漸漸意識到如今的學習(xi) 條件來之不易,逐漸認真起來。

  師生們(men) 每天一有時間就在活動室裏鑽研,沉下心來學習(xi) ,學生們(men) 提高得很快。首批班上的3名學生都在當年的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教的第一批學生成了日喀則第一批通過藝考的學生。功不唐捐,對他們(men) 如此,對我也如此。”高群斌感慨。

  “播下藝術的種子,影響更多的人”

  一滴水彩在水裏緩緩化開,把一杯水暈染出色彩。高群斌的美術課就像這滴水彩,為(wei) 校園增添了新的顏色。

  有了第一批學生成功的先例,高群斌和家長聊起讓孩子學習(xi) 藝術時也多了幾分底氣。現在,高群斌給高中部學生開辦的美術班已有20多個(ge) 學生,他們(men) 都在高群斌的影響下想多學習(xi) 一些藝術知識。

  初中部的美術班學生更多。“這幾十個(ge) 孩子既為(wei) 未來進一步學習(xi) 藝術做準備,也播下藝術的種子,影響更多的人。”高群斌說。

  上課前,高群斌都會(hui) 提前來到教室,為(wei) 學生準備畫筆、夾好畫紙,並把椅子一一擺正。時間一到,學生們(men) 跑進來,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聽完講解後拿起紙筆,對著牆上的畫作仔細練習(xi) 。高群斌則不時指導,有時還手把手教他們(men) 運筆技巧。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參與(yu) 進來,“說明這門課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高群斌說。

  “我們(men) 的付出常能十倍、百倍收獲回報”

  兩(liang) 次援藏,高群斌不但在影響學生,也在被學生改變著。在這裏,他收獲了許多此前未曾感受過的樂(le) 趣。

  美術班裏有過一個(ge) 叫達娃的學生。第一節課上,達娃用油畫棒把自己的指甲塗成了彩色,但隻在8開的紙上畫了幾棟很小的房子,留下大片空白。當高群斌走近時,她則把頭埋得更深,緊緊捂著畫紙一言不發。高群斌悄悄看了看她的畫,不由一愣:房子畫得不錯,就是畫得太少太小了。

  原來,達娃來自牧民家庭,課餘(yu) 時她常在山上放牧,在藍天下眺望自己的家。她想畫出自己看到的景象,卻不知如何下筆。

  讓更多像達娃一樣的孩子能自如表達內(nei) 心的想法,用畫筆描繪自己看到的世界——這是高群斌的決(jue) 心,也促使他用更包容、更開闊的心態看待學生的畫作。這些年,他教授了很多孩子畫畫,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繪畫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技藝,更是與(yu) 人交流的方式,他在適應更多不同水平、不同特點的學生。

  有付出就會(hui) 有回報。活動室的桌子上至今擺放著一本有些舊了的美術教材,幾年來數十個(ge) 學生翻閱過不知多少次。這本教材的購買(mai) 者是白瑪瓊達。進入興(xing) 趣班後,白瑪瓊達非常刻苦,他用自己攢的生活費買(mai) 了一本教材,給一起學美術的同學翻閱,這本書(shu) 就成了美術活動室的“公共財產(chan) ”。

  有一個(ge) 場景至今令高群斌印象深刻。一天晚上,高群斌布置了作業(ye) 後便有事離開。不久,學校停電了,他打著手電回到活動室,本以為(wei) 學生肯定都離開了,沒想到,一開門,孩子們(men) 正打著手電繼續練習(xi) 。

  拿起手機,高群斌拍下了學生們(men) “挑燈夜戰”的場景。他想,自己努力帶來一束藝術的光,希望照亮學生的生活;而這些孩子又何嚐不是照亮他的一道道光呢?

  “在這裏,我們(men) 的付出常能十倍、百倍收獲回報。學生反應熱烈,讓我的工作有著空前的成就感。”高群斌感慨。

  年過半百、兩(liang) 次援藏,高群斌的目標是“盡可能讓每名學生都體(ti) 驗到日喀則金子般的色彩,為(wei) 大山裏的孩子打開美育之窗”。雖然身體(ti) 大不如前,但是每次備課和收集整理學生們(men) 的畫作,都讓高群斌獲得感十足。

  “28個(ge) 援藏老師開設52個(ge) 社團,盡可能覆蓋更多孩子,讓每個(ge) 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班,這是我們(men) 一直以來的目標。”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張必勝說:“美術教育是我們(men) 學校開展德育美育的縮影。從(cong) 課堂到課外班,興(xing) 趣愛好的培養(yang) 既要深化課堂內(nei) 容,也要做好有梯度的課外拓展,這樣才能讓孩子們(men) 成長得更好。”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