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成是四川雅安人,現任察隅縣興(xing) 農(nong) 獼猴桃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們(men) 夫婦於(yu) 2001年進藏,已經在察隅縣生活了20餘(yu) 年,熟悉他的群眾(zhong) 都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老鄭”。20多年來,他與(yu) 當地各族群眾(zhong) 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搭起了民族團結的“連心橋”,為(wei) 民族團結、產(chan) 業(ye) 固邊、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作出了表率。
2011年,鄭天成和妻子高永徐懷著到西藏各地看一看的想法,來到察隅縣下察隅鎮夏尼村。在看到當地民風淳樸,氣候和土壤條件也很好,尤其是察隅縣委、縣政府為(wei) 提高群眾(zhong) 收入,決(jue) 心打造一批優(you) 質的產(chan) 業(ye) 項目後,鄭天成敏銳地察覺到機會(hui) 來了。“那時候我就在想,我一定要在這片高原上種出獼猴桃,帶著僜人兄弟姐妹們(men) 一起勤勞致富。”鄭天成暗自下定決(jue) 心。
說幹就幹,在家人的支持下,鄭天成開始在夏尼村試種獼猴桃。眾(zhong) 所周知,在西藏高原上成功種植獼猴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當地群眾(zhong) 幾乎聽都沒聽說過,心裏根本沒底。為(wei) 打消群眾(zhong) 的疑慮,鄭天成拿出自己多年以來的全部積蓄50餘(yu) 萬(wan) 元,以每畝(mu) 每年1200元的價(jia) 格,陸續承包了村民100多畝(mu) 農(nong) 田,用來種植果樹。
自那以後,“老鄭”帶領僜人兄弟吃住在果園,悉心嗬護著每一棵幼苗。經過大家不懈的努力,最終,果園收獲的兩(liang) 萬(wan) 多斤獼猴桃,均以25元/斤的市場價(jia) ,在一個(ge) 月內(nei) 銷售一空,這讓鄭天成和僜人兄弟姐妹們(men) 受到極大的鼓舞。
“接下來,我們(men) 要在成功試種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擴大果園規模,讓大家和我一起分享種植獼猴桃帶來的實惠。”鄭天成告訴記者。說幹就幹,鄭天成逐步有序地擴大獼猴桃種植麵積,在下察隅鎮京都、夏尼、鬆古等3個(ge) 村流轉了1000餘(yu) 畝(mu) 土地,雇用了300名群眾(zhong) 在果園務工。
村裏有了致富產(chan) 業(ye) ,村民可以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平時在果園裏負責蔬果采摘、除草等工作,一天工作6小時左右,每天的勞務工資近200元。據了解,僅(jin) 2018年一年時間,群眾(zhong) 就拿到了126萬(wan) 元的土地流轉費,工資收入達到150萬(wan) 元,村委會(hui) 也得到了12萬(wan) 元的分紅。僜人群眾(zhong) 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現在,察隅縣群眾(zhong) 家家戶戶都掌握了果樹種植技術,種上了獼猴桃。“老鄭”的獼猴桃也獲得了原國家農(nong) 業(ye) 部“綠色食品”認證和“地理標誌”認證。如今,最初的合作社發展成了西藏察隅縣興(xing) 農(nong) 獼猴桃有限公司,基地也由50畝(mu) 發展到了1050畝(mu) ,當地群眾(zhong) 真正意義(yi) 上從(cong) 靠天吃飯變成了靠產(chan) 業(ye) 致富。“這幾年,黨(dang) 和政府對我們(men) 合作社給予了積極扶持和充分肯定,更增強了我們(men) 做好獼猴桃種植產(chan) 業(ye) 的信心和決(jue) 心。”鄭天成自豪地說。
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鄭天成和僜人兄弟姐妹的獼猴桃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各族群眾(zhong) 的共同團結奮鬥,他們(men) 走的是一條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更是一條民族團結之路。鄭天成說:“接下來,我們(men) 將一如既往地團結奮鬥,用實際行動踐行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一直以來,鄭天成和僜人兄弟姐妹們(men) 情同手足,齊心協力,靠勤勞的雙手創業(ye) 創收,用發展產(chan) 業(ye) 的方式守護著神聖國土,建設著美麗(li) 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