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茶歌嘹亮——西藏自治區發展茶產業調查

發布時間: 2021-07-09 10:23:00 來源: 經濟日報

  曆史上,西藏並不產(chan) 茶。茶葉在川、滇等地被製作成茶磚、茶餅,經茶馬古道入藏。西藏和平解放後,才正式開啟種植茶葉的曆史。如今,獨具特色的“雪域高原茶”開始走向全國……

  在這個(ge) 與(yu) 茶有著不解之緣的地方,人們(men) 發展茶產(chan) 業(ye) 經曆了哪些波折?又正在尋找一條什麽(me) 樣的“因地製宜”之路?經濟日報記者近日深入西藏茶產(chan) 業(ye) 具代表性的林芝市展開采訪調研。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雪域高原,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迎來新的一天。取幾塊青茶,小火慢煮,待茶湯變成深褐色,和酥油、奶、鹽、糖等一起倒入攪拌機裏均勻攪拌……對於(yu) 藏族人家來說,製作酥油茶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最有儀(yi) 式感的事情之一。喝一碗香濃美味的酥油茶,是美好一天的開始。

  飲茶,在西藏已有千年曆史。古時,雲(yun) 南、四川兩(liang) 地的茶葉,經綿延數千公裏的茶馬古道運入西藏。如今,由運茶入藏,變成了西藏種植的茶葉銷往全國。西藏與(yu) 茶的關(guan) 係,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為(wei) 了一探西藏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究竟,記者選擇來到茶產(chan) 業(ye) 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林芝市采訪調研。

  茶葉入藏

  西藏人民有多愛茶?統計數據顯示,西藏年人均茶葉消費量達16斤左右,在全國名列前茅。當地更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茶葉在西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西藏人民愛茶是有原因的。由於(yu) 身處高寒地區,過去他們(men) 很少能夠吃到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主要的食物是牛羊肉、奶酪、青稞炒麵等。這些食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燥熱等不適。茶葉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堿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清除油膩、補充營養(yang) 物質、調節人體(ti) 代謝機能等功效。

  曆史上,西藏並不產(chan) 茶。茶葉在川、滇等地被製作成茶磚、茶餅,由馬幫經茶馬古道運進西藏。

  茶葉入藏並不容易。茶馬古道中的川藏道從(cong) 四川雅安出發,經康定、昌都再至拉薩。這條路崎嶇難行,危險重重,途中大部分茶葉靠人力搬運。當時馬幫的行程按輕重而定,輕者日行20公裏,重者日行10公裏至15公裏。

  四川雅安市天全縣是川藏古道向西延伸的必經之路。今天在這裏還能看見茶馬古道留下的烙印——拐子窩。當年背夫們(men) 在中途休息時,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杵支撐背子,長年累月,堅硬的石塊上便留下了一個(ge) 個(ge) 坑窩。

  滇藏道是茶馬古道的另一條主幹道。它南起雲(yun) 南茶葉主產(chan) 區思茅、普洱,中間經大理和麗(li) 江地區進入西藏。雲(yun) 南麗(li) 江束河古鎮曾是滇藏道中的一個(ge) 重要驛站。古時,這裏水草肥美、背風向陽、交通便利,有利於(yu) 馬幫起居。今天的束河古鎮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當年的風貌,坑窪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築,偶爾穿行在街道上的馬車,讓人仿佛穿越回那個(ge) 茶香四溢、馬蹄聲聲的茶馬古道上。

  嶄露頭角

  古時西藏不產(chan) 茶,主要與(yu) 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種植技術有關(guan) 。相傳(chuan) 文成公主入藏時曾嚐試在西藏種茶,但未能成功。西藏真正告別不產(chan) 茶的曆史,是在和平解放以後。

  1960年,原十八軍(jun) 部分部隊留駐林芝市,負責建設易貢軍(jun) 墾農(nong) 場。“當時的軍(jun) 墾農(nong) 場有屯墾戍邊任務,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等糧食作物。”林芝市易貢茶場副場長陳凱告訴記者。1963年,部隊官兵為(wei) 響應“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從(cong) 四川省蒙頂茶場引進了四川中小葉茶樹,並試種成功,由此開啟了西藏種植茶葉的曆史。

  1971年,原西藏工委作出《關(guan) 於(yu) 在西藏大力發展茶葉生產(chan) 的決(jue) 定》,先後在海拔1500米至3700米的多地開展廣泛試種。最終,林芝地區由於(yu) 海拔相對較低、氣候等因素較為(wei) 適合,成為(wei) 西藏最主要的茶葉產(chan) 區。目前,林芝市的茶葉播種麵積達到7萬(wan) 餘(yu) 畝(mu) ,主要集中在波密、墨脫、察隅3個(ge) 縣和易貢茶場,預計到“十四五”末期能夠達到10萬(wan) 畝(mu) 。

  盡管這個(ge) 數量的種植規模在全國排不上名次,但是對於(yu) 西藏卻意義(yi) 重大。一方麵,它徹底結束了西藏不產(chan) 茶的曆史;另一方麵,高品質茶葉被成功地銷售到全國各地,讓消費者感受到了高原茶葉的獨特口感和魅力。

  “高原地區種植茶葉很不容易,成本要比低海拔地區高3倍至5倍。”陳凱說,但高原茶葉有著獨特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綠色、無汙染、營養(yang) 物質豐(feng) 富。這些因素使得西藏的茶葉價(jia) 格也較高,一斤綠茶的售價(jia) 從(cong) 幾百元到上萬(wan) 元不等,而且供不應求。近兩(liang) 年,易貢茶場的茶葉在網上銷售很好,已經占到茶場銷售總額的20%以上。

  與(yu) 易貢茶場隔湖相望的易貢鄉(xiang) ,一片2600畝(mu) 的茶園內(nei) ,種滿了雲(yun) 南喬(qiao) 木型茶樹,長勢喜人,很快就可以采摘製作並銷往全國了。這是2019年民營企業(ye) 家張延禮從(cong) 雲(yun) 南西雙版納移植過來的樹種。他希望,將來全國各地的人們(men) 都能夠喝上雪域高原的優(you) 質茶葉。

  同樣被看好的還有林芝市波密縣古鄉(xiang) 雪瓦卡村,這是一個(ge) 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曾經,這裏的村民們(men) 靠上山采集林下資源和外出打工維持生活。

  2015年,搞農(nong) 業(ye) 出身的北京人蘇旭帶著對茶葉的熱愛以及對高原的好奇來到雪瓦卡村。通過跟村裏協商,統一流轉了1000畝(mu) 土地,開始試種茶葉,並成立了京藏雪域茶葉有限公司。

  “前幾年真的很難,我們(men) 從(cong) 外地運苗過來種植,成活率很低。後來慢慢調整技術,在當地發展苗圃基地,現在茶樹苗的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蘇旭說,去年,他的茶園已經開始小規模采茶了,預計今年產(chan) 量將大有提升。西藏潔淨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氣候資源使得這裏所產(chan) 的茶葉品質較高,隨著產(chan) 量提升,名氣逐漸壯大,未來應該很有市場前景。

  蘇旭的話不假。在前不久舉(ju) 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茶業(ye) 博覽會(hui) 上,來自西藏的高原綠茶、紅茶、白茶,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品鑒和購買(mai) 。很多人表示,一聽是西藏產(chan) 的茶葉,就覺得很放心。

  如今,在西藏山南市的錯那縣,林芝市的察隅縣、波密縣、墨脫縣等地,茶田縱橫,茶樹飄香,茶產(chan) 業(ye) 作為(wei) 西藏新興(xing) 的綠色產(chan) 業(ye) ,已在全國市場中嶄露頭角。

  致富“葉子”

  茶產(chan) 業(ye) 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種植、除草、采摘每一個(ge) 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西藏茶產(chan) 業(ye) 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為(wei) 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以前就靠打零工賺錢,收入不穩定。如今,我們(men) 在村裏的茶葉項目中打工,一個(ge) 月有4500元工資。再加上土地流轉一年每畝(mu) 600元的補貼,收入穩定,心裏也踏實了。”42歲的阿旺措姆是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拉月村村民,她所說的茶葉項目指的是拉月村2019年引進的“茶園木歌、美麗(li) 香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

  “拉月村以前撂荒的土地很多,由於(yu) 地處山區,各家各戶自己種植起來很不方便。我們(men) 把土地流轉過來後統一規劃,開始規模種植茶葉。”項目負責人鄭顯軍(jun) 告訴記者,該項目一期工程已於(yu) 2020年底完成,目前種植了120畝(mu) 軟枝烏(wu) 龍,二期預計種植350畝(mu) 。

  “去年,項目帶動拉月村投工投勞2000餘(yu) 人次,創收300餘(yu) 萬(wan) 元。”拉月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格桑拉姆說,“隻要這個(ge) 項目還在,大家的生活就會(hui) 一天天變好的嘛”。

  “賺了錢,打算做什麽(me) 呢?”麵對記者的提問,阿旺措姆笑了:“當然是供孩子多讀書(shu) 了!希望孩子將來走出大山,有更好的發展。”

  為(wei) 了讓當地群眾(zhong) 收入有長期保障,林芝市還積極推動茶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鄭顯軍(jun) 說,他們(men) 將把拉月村打造成一個(ge) 文旅小鎮,除了茶園、民宿,還將引入藏香、藏飾等藏族傳(chuan) 統手工業(ye) ,讓遊客可以全方位地觀賞遊玩。

  “如何讓群眾(zhong) 持續增收?茶旅融合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林芝市波密縣副縣長王勇認為(wei) ,茶產(chan) 業(ye) 連接一二三產(chan) 業(ye) ,是大有作為(wei) 的民生產(chan) 業(ye) ,應發揮好其社會(hui) 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為(wei) 下一代人造福。

  林芝市墨脫縣是我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因經濟發展落後,一直被稱為(wei) “高原孤島”。由於(yu) 墨脫縣海拔低、氣候好,很適合種植茶葉。2013年墨脫縣公路通車後,當地茶產(chan) 業(ye) 也逐步壯大起來。目前,墨脫縣已成為(wei) 林芝市最大的茶葉生產(chan) 基地。今年3月5日至5月16日,墨脫縣共計采摘茶青11.8萬(wan) 斤,農(nong) 牧民共計增收約353.6萬(wan) 元,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群眾(zhong) 致富的“金葉子”。

  林芝市農(nong) 牧特色產(chan) 業(ye) 辦公室主任劉金鳳告訴記者,近年來,林芝市鼓勵企業(ye) 招收當地農(nong) 牧民參與(yu) 茶園建設和後期管護,通過勞務投入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同時,還引導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茶產(chan) 業(ye) 發展,建立家庭農(nong) 茶場和集體(ti) 合作社自主種茶實現增收。2020年,林芝市茶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8506.55萬(wan) 元,累計帶動就業(ye) 1.05萬(wan) 人,實現各類增收4228.55萬(wan) 元、人均增收4012元。

  健康理念

  在西藏人們(men) 主要喝3種茶:酥油茶、甜茶和清茶。這3種茶飲都要用到一個(ge) 原料——邊銷茶,在內(nei) 蒙古、新疆等地區也稱為(wei) 磚茶、青磚、茯磚等。盡管邊銷茶富含人體(ti) 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營養(yang) 物質,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yu) 含氟量較高,不符合當前人們(men) 對健康生活的需要。

  2020年,國家衛健委印發的《飲茶型地氟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出,要引導群眾(zhong) 購買(mai) 飲用含氟量合格(小於(yu) 或等於(yu) 300毫克/公斤)的低氟磚茶。而西藏人民習(xi) 慣飲用的邊銷茶每公斤含氟量通常在500毫克至800毫克,高者甚至達到每公斤1000毫克以上。長期服用高氟茶會(hui) 引起氟中毒,嚴(yan) 重的會(hui) 患上氟骨症,導致勞動能力降低或喪(sang) 失。氟骨症在西藏是比較常見的疾病。

  為(wei) 了積極推廣低氟邊銷茶,引導人們(men) 健康飲茶,西藏先後出台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健康飲茶”工作實施方案(2020—2025年)》《關(guan) 於(yu) 開展健康茶推廣試點工作方案》等。方案明確提出,到2023年底,西藏自治區健康茶生產(chan) 供應充足,市場環境不斷改善和優(you) 化,各族群眾(zhong) 的“健康飲茶”消費理念基本形成。西藏自治區“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實施低氟健康茶補貼政策。

  茶葉企業(ye) 積極響應號召。易貢茶場每年邊銷茶產(chan) 量約有20萬(wan) 斤,2019年,茶場開始改進生產(chan) 工藝,推廣低氟邊銷茶;林芝墨脫茶業(ye) 有限公司通過拚配、改良等方式,降低邊銷茶中的氟含量,保證人們(men) 健康飲茶。

  林芝市也正在進行大規模健康茶茶葉基地建設。截至目前,林芝市已完成健康茶種植4萬(wan) 餘(yu) 畝(mu) 。“十四五”末期,林芝市將完成10萬(wan) 畝(mu) 健康茶原料基地的建設任務。劉金鳳介紹,林芝市持續加大產(chan) 品研發力度,同相關(guan) 科研機構合作,在不破壞原有邊銷茶口感基礎上,突破低氟茶生產(chan) 技術難題,研製生產(chan) 出低氟健康的邊銷茶。建立產(chan) 品“溯源體(ti) 係”,通過“有機茶”複核認證實現茶葉從(cong) 田間管理到生產(chan) 加工各環節品質的提升。

  在采訪中,記者也欣喜地看到,由於(yu) 西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對茶葉的需求也在悄然變化。有統計數據顯示,過去西藏茶葉消費的98%以上為(wei) 邊銷茶。近年來,綠茶、紅茶、花茶等銷量逐步提升,已占西藏茶葉銷售的15%以上。

  從(cong) 過去長達千年的茶葉入藏,到50多年前開始產(chan) 茶,再到如今高品質茶葉銷往全國各地,西藏人民開始喝好茶、喝健康茶。小小的茶葉,正在成為(wei) 西藏發展中的一張亮麗(li) 名片。

  調查手記:把茶產(chan) 業(ye) 做成民生工程

  到西藏之前,記者並不知道這裏產(chan) 茶。畢竟西藏沒有一款像西湖龍井、武夷岩茶等耳熟能詳的茶葉品類。西藏的茶葉產(chan) 量很小,在全國排不上名次。那麽(me) ,西藏為(wei) 何選擇推廣種植茶樹,發展茶產(chan) 業(ye) ?

  在深入調研後,記者找到了答案。

  從(cong) 文化層麵看,在西藏人民心中茶葉不僅(jin) 是一種商品。無論是古時文成公主帶茶入藏,還是綿延千年的茶馬古道,曆史賦予茶葉更多的文化內(nei) 涵。

  從(cong) 生態層麵看,西藏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幾個(ge) 茶葉主產(chan) 地空氣清新、高山聳立、雲(yun) 霧繚繞、湖水清澈,特別適合茶葉種植,也能夠產(chan) 出高品質茶葉。

  從(cong) 產(chan) 業(ye) 層麵看,西藏發展茶產(chan) 業(ye) 符合當地群眾(zhong) 的實際需要。茶產(chan) 業(ye) 是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在種植、收獲、加工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通過政府投資、扶持、引導,將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從(cong) 而拉動百姓增收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路。

  因此,盡管規模小、種植難度大、投入成本高,西藏茶產(chan) 業(ye) 還是被不少人看好。如何利用好高原地區獨特的環境優(you) 勢,發展好茶產(chan) 業(ye) ,是當地政府、企業(ye) 必須認真探索的事。

  地方政府應做大做強區域品牌,讓西藏茶葉在全國高端茶葉市場中的知名度、美譽度得以穩步提升。畢竟在消費升級的今天,高品質商品還是有市場的。

  企業(ye) 則需把握好在西藏發展茶產(chan) 業(ye) 的良好機遇。西藏可開發利用、種植茶葉的地方非常有限,對於(yu) 已經在西藏站穩腳跟的茶葉企業(ye) 來說,要練好內(nei) 功,育種、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各個(ge) 環節要嚴(yan) 把質量關(guan) ,堅持走綠色、有機、無公害的發展路線。隻有在品質上高人一籌,才能讓西藏茶葉叫好又叫座。

  在西藏發展壯大茶產(chan) 業(ye) 是一項民生工程。企業(ye) 須耐得住寂寞,切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做有損當地百姓、有損綠水青山的事。企業(ye) 要立足長遠、穩紮穩打,真正把西藏茶產(chan) 業(ye) 打造成綠色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良心產(chan) 業(ye) 。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