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當家做主人的廣大農(nong) 奴對新生活有了最起碼“吃飽、穿暖”的祈願。
2019年底,西藏全部貧困縣區實現摘帽,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
70年的歲月齒輪裏,刻下了西藏360多萬(wan) 群眾(zhong) 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一路鐫寫(xie) 著艱辛,又洋溢著甜蜜。
毗鄰市區的崗村、在小康示範路上嶄露頭角的格林村、邊境高山上的夏村,在脫貧的道路上,他們(men) 有各自的“症結”和“難題”,有不同的困擾和焦慮,但奔向新生活的腳步他們(men) 都未曾停歇。
3個(ge) 高原村莊,3條“蝶變”之路,它們(men) 各自在一方貧瘠裏涅槃,卻又一起寫(xie) 下了雪域美好新生活的壯美“畫卷”。
崗村:交通要道上的“留守”之困
崗村,位於(yu) 桑珠孜區甲措雄鄉(xiang) ,距市區僅(jin) 28公裏。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這個(ge) 距離城鎮中心近、道路交通便利的小村莊,開始麵臨(lin) 屬於(yu) 它的“小困境”: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向城市“出走”,留下的大多是婦孺老弱。
崗村耕地麵積1350畝(mu) ,戶均近20畝(mu) ,原本也是日喀則“西藏糧倉(cang) ”這一美譽裏的一粒“米”。然而,在“出走”和“留守”之間,原來的優(you) 勢變成了發展“劣勢”:沒有從(cong) 事重體(ti) 力生產(chan) 的勞動力,村集體(ti) 經濟薄弱,發展增收能力不足。
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公安局駐村點恰好就在崗村。2020年2月,又是一批駐村工作隊輪換。桑珠孜區公安局黨(dang) 委委員、副局長、駐村工作隊隊長唐清泉發現了一個(ge) 問題:崗村為(wei) 實現脫貧,近幾年修建了51座溫室大棚,用於(yu) 彌補農(nong) 業(ye) 的發展短板,但由於(yu) 缺少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的匱乏,這些大棚並沒有產(chan) 生預期收益。
唐清泉覺得崗村的婦孺老弱還真適合“大棚致富”。一則勞作力不強,二則可以把荒廢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三則便利的交通也利於(yu) 農(nong) 作物銷售。
說幹就幹,唐清泉和駐村工作隊員首先開始攻克技術難關(guan) 。他們(men) 積極協調桑珠孜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定期為(wei) 村民講解溫室種植技術,手把手指導栽培、澆灌等環節。隨後,通過與(yu) 市區各單位溝通,采用“單位食堂+種植基地”的“訂單”模式,解決(jue) 了崗村蔬菜銷路問題。
貧困戶卓瑪今年32歲,丈夫在城區打工,她在家看護孩子和老人。這一次也跟著大夥(huo) 一起學習(xi) 了溫室種植技術。“現在我們(men) 村裏的大棚種植了上海青、小白菜、土豆、蘿卜、萵筍、青椒、西紅柿、黃瓜等市場熱銷的蔬菜哩。”
不到半年時間,崗村已向桑珠孜區公安局提供蔬菜8批,就地帶動就業(ye) 102人。
村民的溫室大棚有了“訂單”,民警的餐桌上有了新鮮蔬菜,這種互惠互利的模式得到了村民和民警們(men) 的認可。
留守村民個(ge) 個(ge) 變致富能手。而今的崗村,有了朝氣、有了活力,“留守”小村重新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格林村:小康示範村“脫貧固本”有策
一棟棟嶄新的二層藏式小樓,與(yu) 門前各色鮮妍的花朵交相輝映。身著門巴族服飾的村民在菜園、果園裏忙忙碌碌。
這裏是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xiang) 的格林村。與(yu) 崗村的交通便利不同,2016年格林村到背崩鄉(xiang) 政府的公路才得以通行。
作為(wei) 西藏邊境小康示範村,格林村早些年光景並沒有如此光鮮。村黨(dang) 支部曾被墨脫縣委確定為(wei) 軟弱渙散黨(dang) 組織,村民“等靠要”思想嚴(yan) 重,多靠簡單的農(nong) 業(ye) 和各種補貼生活,是出了名的“髒亂(luan) 差”貧困村。
“公安廳各駐村工作隊堅持發揮黨(dang) 建指導員、政策宣傳(chuan) 員、村情民意調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脫貧致富幫扶員‘五大員’工作好經驗、好做法,找準製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積極申報項目,協調落實資金,幫助群眾(zhong) 穩定增收。”自治區公安廳警務綜合行動總隊(強基辦)政委肖旭東(dong) 告訴記者。
這一做法在格林村得到了最好的印證。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吹起衝(chong) 鋒號後,林芝市公安局刑偵(zhen) 支隊民警黃家斌主動申請到格林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
產(chan) 業(ye) 是“脫貧固本”的關(guan) 鍵,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有力保障。黃家斌協助村“兩(liang) 委”狠抓黨(dang) 員隊伍,發動群眾(zhong) ,建設扶貧茶園385畝(mu) ,2020年首次采茶增收6萬(wan) 餘(yu) 元。
隨著電商走進千家萬(wan) 戶,黃家斌把眼光投向了電商微信帶貨,開展消費扶貧。他多次邀請縣電商公司到村內(nei) 開展培訓,引導村內(nei) 有文化的年輕人網上銷售村內(nei) 滯銷的紅米、木碗、野山草藥等特產(chan) 。
格林村美則美也,卻少了些綠色的靈動。黃家斌擔任第一書(shu) 記後便帶動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如今的格林村家家有菜園,戶戶種果樹,通過發展“庭院經濟”,每戶直接增收2000餘(yu) 元,為(wei) 帶領村民穩定增收、強基固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夏村:邊境高山上的主動脫貧
在鐵皮搭建的“小賣部”裏,班典熟練地拾掇著,方便麵、小零食、飲料,可滿足過路行人簡單需求。
小賣部對麵,是班典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建立的加水點。這裏是從(cong) 吉隆縣城到吉隆鎮的必經之路,靠小賣部和加水點,最多時班典一天收入達400元,和以前貧困戶的生活是天壤之別。
夏村,是吉隆縣一個(ge) 邊境小村。2018年12月,日喀則市吉隆縣公安局新村便民警務站站長尼瑪索朗帶著工作隊入駐夏村。當時,村裏有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工作隊按照既“管肚子”又“管腦子”的要求,以村委會(hui) 為(wei) 陣地,係統宣講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群眾(zhong) 對黨(dang) 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知曉率,增強“我要富”的信心和決(jue) 心。
夏村貧困戶班典找到駐村工作隊,表達了自己要用雙手脫貧致富的願望。“在前期的調研中,我們(men) 發現班典屬於(yu) 三級視力殘疾人,依靠黨(dang) 和政府的各類惠民政策維持生活。”班典主動脫貧的覺醒,給尼瑪索朗帶來極大觸動。
“貧困群眾(zhong) 一心想脫貧,我們(men) 工作隊怎能不想辦法為(wei) 他們(men) 尋找致富門路!”很快,夏村大車臨(lin) 時加水點成為(wei) 班典自力更生的工作。加水點對麵是攪拌站,每天從(cong) 加水點經過的車輛很多,駐村工作隊又鼓勵班典經營起一個(ge) 小賣部。
現在,班典在加水點和小賣部忙得熱火朝天,妻子在家種地,兒(er) 子在縣完小讀書(shu) ,小日子充實而滿意。
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仍在前方,雪域高原上美麗(li) 的鄉(xiang) 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