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重走天路看變遷|“雪山油龍”在高原上安全舞動

發布時間:2021-07-21 08:43:00來源: 法治日報

  開欄語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曆史巨變。為(wei) 全麵展現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來西藏各項事業(ye) 取得的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讓全世界更加了解今日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7月中旬起,中央媒體(ti) 采訪團沿著川藏、滇藏、青藏、新藏4條線路深入西藏開展行進式采訪,法治日報記者沿著青藏線入藏,並將陸續發回相關(guan) 報道。

  7月21日起,法治日報開設“重走天路看變遷”專(zhuan) 欄,持續報道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經濟、文化、環保、民生等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敬請廣大讀者關(guan) 注。

  抬頭是藍天白雲(yun) ,對麵是皚皚雪山,院內(nei)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幾名年輕的戰士在陽光下慢跑,一片歲月靜好的景象。

  7月17日,《法治日報》記者乘車來到青藏兵站部某輸油管線大隊(以下簡稱大隊)三中隊進行采訪。如果不是下車時頭重腳輕,踩在棉花上的感覺襲來,很容易讓人忘記這是在海拔4000米左右缺氧的高原,然而卻有一群人始終堅守在這裏甚至海拔更高的地方,守護著格爾木至拉薩的管道運油線(以下簡稱格拉管線)。

  據悉,格拉管線於(yu) 1972年5月由青藏兵站部開工興(xing) 建,至1977年10月竣工。該管線沿青藏公路鋪設,全長1080公裏,其中900多公裏管線處在海拔4000米以上嚴(yan) 寒地區,560多公裏線路鋪設在常年凍土地帶,翻越10餘(yu) 座大山,穿過108條河流,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輸送成品油固定管線。

  大隊長李明濤告訴記者,格拉管線是為(wei) 支援西藏建設的,管線建成前幾乎沒有油往拉薩運輸,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滯後,格拉管線建成後,運送成品油的同時也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格拉管線的建成結束了西藏長期以來“靠牛糞取暖,靠酥油點燈”的曆史,有力推動了西藏經濟發展,因此格拉管線也被西藏人民稱為(wei) “生命線”“血液線”“幸福線”。

  管線建成不易,管理起來也不易。李明濤說:“大隊所處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點位海拔將近50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內(nei) 陸一半,年均氣溫零下6攝氏度,8級以上大風達120多天,自然環境很差,像今天這種好天氣並不多。”

  難以想象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在普通人走一會(hui) 兒(er) 就要大喘氣的地方,堅持體(ti) 能鍛煉會(hui) 是什麽(me) 感覺。三中隊炊事班班長趙煒強說:“跑步、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這些基本訓練科目在高原上也會(hui) 保持,隻不過要求會(hui) 相應降低一點,但我們(men) 都嚴(yan) 格要求自己,不斷挑戰極限,不斷提高抗缺氧能力。”

  炊事班的人也要訓練?“當然要,每名戰士都要訓練,我可以完成2分鍾55個(ge) 以上的俯臥撐,做完後會(hui) 有點不舒服,但習(xi) 慣就好了。我們(men) 都在向崔新澤學習(xi) !”趙煒強笑著說。

  “其實精神上的孤獨感,比身體(ti) 上的痛苦更難克服,尤其對新兵來說。”趙煒強告訴記者,“軍(jun) 營裏的生活多少有些枯燥,我剛來部隊時,天好的時候跟著巡線,天氣惡劣的時候就在屋內(nei) 集體(ti) 學習(xi) 理論知識,雖然這幾年配備了娛樂(le) 設施,可以按規定在屋內(nei) 上網、唱歌等,但生活肯定比不上同齡人多彩。軍(jun) 人以服從(cong) 命令為(wei) 天職,新兵都很服從(cong) 管理,慢慢了解大隊的光榮曆史和傳(chuan) 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後,自然而然適應了這裏的生活,竭盡全力完成每個(ge) 任務。”

  管線管理中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李明濤告訴記者,由於(yu) 管線距離長,基層單位點多線長、高度分散,日常安全管理壓力很大。管道自然老化腐蝕、地震、施工、不法分子打孔盜油等都可能破壞管線。

  在安全管理機製方麵,青藏兵站部和青藏兩(liang) 省區政法、公安、武警等部門構建起了維護格拉輸油管線安全機製,在需要聯合巡線時,當地公安機關(guan) 等會(hui) 出動一定警力配合大隊。同時,大隊也會(hui) 做一部分宣傳(chuan) 海報,對沿線加油站、零散油點等開展宣傳(chuan) ,對其油料來源進行檢查和督促。若發現相關(guan) 人員涉嫌違法,及時轉交公安機關(guan) 。

  采訪中,記者看到一名戰士頭部有明顯傷(shang) 疤,詢問時他淡淡地說:“搶修時燒傷(shang) 的,沒什麽(me) 。”在旁邊戰士介紹下,記者才得知,他就是趙煒強口中提到的崔新澤,被戰友們(men) 譽為(wei) 格拉管線的“守護神”。因工作突出,他先後榮獲眾(zhong) 多獎項,2019年被陸軍(jun) 表彰為(wei) 優(you) 秀士官標兵,並被授予青海省五四青年獎章。而他的身上,其實還有很多傷(shang) 疤,不知道多少次與(yu) 死神擦肩而過,令人肅然起敬。

  關(guan) 於(yu) 自己的經曆,崔新澤並未主動提起。當記者問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麽(me) ,他沉默了一會(hui) 兒(er) 說:“印象深刻的就是2009年得高原肺水腫,當時都下病危通知書(shu) 了……”

  2009年冬季,五道梁地區管線焊縫斷裂,現場作業(ye) 條件異常危險,周圍地麵滿是汽油,附近就是變電站,稍有不慎,就會(hui) 發生失火爆炸。為(wei) 了戰友們(men) 的安全,崔新澤主動請纓,跳進了1米多深的油坑,獨自一人開始打卡堵漏,一補就是3個(ge) 多小時。任務完成後,他因為(wei) 高寒缺氧、長期吸入油氣導致急性肺水腫,暈倒在油坑裏,後來在醫院住了近兩(liang) 個(ge) 月才完全康複。

  這個(ge) 大隊裏,有太多的“崔新澤”,他們(men) 將個(ge) 人安危置之度外,堅守崗位,默默無聞作貢獻,彰顯軍(jun) 人本色。大隊自1974年5月組建以來,戰風沙、鬥嚴(yan) 寒、抗缺氧,出色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為(wei) 青藏兩(liang) 省區經濟建設、社會(hui) 穩定和西南邊防鞏固作出了突出貢獻。

  高原上缺氧,但是不缺精神。大隊因管線而生,因管線而立,更因管線而興(xing) 。全力守護好格拉管線這條“雪山油龍”,是管線大隊每個(ge) 人的決(jue) 心和信心。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