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平均海拔5200米的西藏自治區安多縣風和日麗(li) ,一場別開生麵的文藝演出暨政策宣講活動正在帕那鎮卓格小區舉(ju) 行。
剛看完《拉查木》《芒康熱巴》《鍋莊》3個(ge) 舞蹈的小區居民白瑪異常興(xing) 奮,因為(wei) 馬上該輪到他上台做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宣講。
今年33歲的白瑪是土生土長的安多縣灘堆鄉(xiang) 人。2017年底,他和家人告別牧區30平方米的夯土房,搬到位於(yu) 縣城的卓格小區,在80平方米的兩(liang) 室一廳裏安了新家。
過去在灘堆鄉(xiang) 牧區,白瑪一家守著14頭犛牛生活,年收入不足4000元,屬於(yu) 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10月,安多縣和灘堆鄉(xiang) 組織貧困戶到那曲市參加技能培訓,白瑪第一個(ge) 報了名。在順利拿到挖掘鏟運和樁工機械五級技能合格證書(shu) 後,白瑪有了新工作,目前全家年收入超過2萬(wan) 元。“如果沒有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白瑪說。
西藏和平解放前,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甚至很多農(nong) 奴一輩子都跟牲畜住在棚圈裏。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社會(hui) 製度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各族人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20年,西藏農(nong) 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麵積達41.46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麵積達33.4平方米。
易地扶貧搬遷讓很多人安居樂(le) 業(ye) 。可是,離開牧區,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靠什麽(me) ?57歲的索巴家裏有4口人,他通過加入農(nong) 業(ye) 合作社,每年賣牛奶1500多公斤、牛肉數百公斤,實現增收1.3萬(wan) 餘(yu) 元。若再算上賣羊毛、外出務工等收入,索巴一家的年收入可達3萬(wan) 元。
“讓牧民從(cong) 高海拔的牧區搬下來到安置社區居住,除了技能培訓外,根本還是要靠產(chan) 業(ye) 扶貧。”帕那紮烈金奶製品加工銷售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歐加次培說,農(nong) 業(ye) 合作社能整合分散的資源,通過加工酸奶、奶酪、酥油等方式,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2020年合作社純收入8.55萬(wan) 元,82戶貧困戶分得產(chan) 業(ye) 扶貧收益近5萬(wan) 元。
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變化,還體(ti) 現在“一老一小”的生活上。從(cong) 牧區搬到卓格小區,尼措家的孩子紮西次仁順利進入安多縣第二完全小學學習(xi) 。“冬季的牧區平均氣溫接近零下30℃,還時常刮風下雪,孩子上學很不方便。如今搬到了安置小區,孩子上學和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全家人看病也都能按比例報銷,這多虧(kui) 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尼措說。
截至2020年底,西藏在海拔較低、適宜生產(chan) 生活的地區建成964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點,6萬(wan) 餘(yu) 套安置房全部建成,26.6萬(wan) 群眾(zhong) 喬(qiao) 遷新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