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重走天路看變遷】求學與返鄉 西藏邊境村大學生“回到遙遠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1-07-26 09:14: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求學與(yu) 返鄉(xiang) 西藏邊境村大學生“回到遙遠的地方”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日土縣熱角村的大學生格桑曲珍,四周種滿班公柳的籃球場是她在村裏最愛的去處。楊程晨 攝

  正值大學暑假,格桑曲珍從(cong) 哈爾濱回到阿裏日土縣,一邊陪伴家人,一邊為(wei) 第二個(ge) 學期做著準備。自小生活在藏北邊境地區,外麵的世界對這個(ge) 靦腆的19歲藏族女孩而言,繁華得有些目不暇接。

  即使才讀完一年級,她似乎格外確定:“我學的是幼師,畢業(ye) 後就想回村裏當幼兒(er) 園老師。”

  由3個(ge) 組組成的熱角村,2018年起才擁有自己的幼兒(er) 園,過去適齡兒(er) 童需到縣裏就讀。如今2間幼兒(er) 園各自擁有2位由縣教育局指派的教師。即便已有較大變化,在格桑曲珍看來,師資匱乏仍是家鄉(xiang) 教育發展的障礙。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日土縣熱角村。楊程晨 攝

  2020年春天,在拉薩讀高中的格桑曲珍考上了黑龍江農(nong) 墾職業(ye) 學院的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9月開學,她隻身從(cong) 中國的最西麵前往東(dong) 北繼續求學。

  師範專(zhuan) 業(ye) 免除學費讓格桑曲珍的家庭僅(jin) 需承擔其生活及交通開銷。在自治區外念大學,大一結束便可橫跨祖國東(dong) 西回家,阿裏過去的大學生不敢奢望。

  “(哈爾濱)天黑得很早,與(yu) 在阿裏相比,好像白天的時間變短了。”她說,東(dong) 部省市有和自己想象類似的地方,更多的是大開眼界。周邊同學對這位來自阿裏的女生有許多好奇,一些提問讓她意識到很多人向往西藏,但同時對這個(ge) “遙遠的地方”了解不多。

  這也讓格桑曲珍更加堅定畢業(ye) 後建設家鄉(xiang) 的初衷,“尤其老師這個(ge) 職業(ye) 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被問到熱角村當務之急需要的改變是什麽(me) ?“我想讓每家每戶都有自來水,每天都能洗上熱水澡。”她回答。

  格桑曲珍成長的村莊位於(yu) 阿裏西北部,距離日土縣城約60公裏、背靠班公湖,以種植班公柳在西藏聞名。村裏以此成立苗圃合作社,大範圍養(yang) 殖這一在高寒戈壁也能頑強生長的喬(qiao) 木植物。

  村籃球場旁的一片班公柳灌木叢(cong) ,在高原的夏季更顯茂密。格桑曲珍指著前方對中新網記者說,遠眺的風景百看不膩,這裏是她在村子裏最喜歡的去處。

  格桑曲珍與(yu) 村裏的朋友們(men) 見證著苗圃園規模不斷壯大,曾經低矮的班公柳茁壯生長。年輕人們(men) 如今的想法不謀而合,格桑曲珍透露,與(yu) 在各地讀書(shu) 的同學聊天,發現大家都希望學有所成後服務家鄉(xiang) ,很多人還表示願意畢業(ye) 後直接回村工作。

  據介紹,熱角村的戶籍人口有640多人,其中與(yu) 格桑曲珍一樣的在讀大學生有37名。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shu) 記蔡勇對記者說,對年輕人見過世麵、想繼續出外打拚的想法能理解,但家鄉(xiang) 的建設同樣離不開年輕人。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