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219國道上,飛鳥在天空中翱翔,牛羊在草原上吃草。遠處的雪山在陽光照耀下愈發明亮,令人流連忘返。
沿著219國道一路前行,記者來到了西藏阿裏日土縣日土鎮熱角村。村子前一片綠色,生機盎然。熱角村黨(dang) 委原第一書(shu) 記多吉次仁告訴記者:“聽村裏老人說,熱角村以前可不是這樣。當時地表裸露、十分荒涼,遇到大風天就會(hui) 黃沙漫天。同時,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滯後,村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如何既改善生態環境,又促進村民增收?熱角村的方法是發展綠色經濟作物種植。2012年起,熱角村在村集體(ti) 土地上建起了班公柳綠色苗圃產(chan) 業(ye) 園。2015年4月,成立了熱角村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多吉次仁介紹:“我們(men) 經過扡插試種,發現班公柳成活率很高,於(yu) 是瞄準市場需求,在村內(nei) 大力推廣班公柳種植。”
熱角村銷售的高成活率的班公柳苗頗受綠化公司等下遊需求方歡迎。據介紹,今年銷售季,熱角村班公柳苗圃基地淨利潤達430萬(wan) 元。目前,全村185戶641位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每年都可得到分紅。
規模的擴大不僅(jin) 帶來了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這些年,除了村集體(ti) 土地以外,村民還在自家房前屋後、牧業(ye) 點等種上了班公柳,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轉變。“以前遇到沙塵比較大時,村民幹脆就不出門。現在,沙塵比以前小了,村民也更願意出門幹活了。”多吉次仁笑著說。
沿著219國道繼續前行,記者來到了被藏族群眾(zhong) 稱為(wei) “神山”的岡(gang) 仁波齊峰腳下。山腳下停放著不少轎車,遊客們(men) 在鏡頭前拍照。半山腰上,轉山的行人也三五成群。近年來,依托岡(gang) 仁波齊峰,阿裏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然而,隨著知名度提升,遊客越來越多,山上的垃圾也在不斷增加。
如何既留住遊客,又減少垃圾,保護好岡(gang) 仁波齊峰?巴嘎鄉(xiang) 的方法之一是開設“垃圾銀行”。在岡(gang) 仁波齊景區內(nei) ,巴嘎鄉(xiang) 設置了4處垃圾銀行兌(dui) 換點。
“我們(men) 會(hui) 給進入景區的遊客和原住民發放環保垃圾袋,並以‘垃圾兌(dui) 換獎品’的形式,鼓勵大家將垃圾帶回。在‘垃圾銀行’,可以兌(dui) 換毛巾、雨傘(san) 等旅遊紀念品。”巴嘎鄉(xiang) 農(nong) 牧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格桑平措說。
2018年至今,巴嘎鄉(xiang) 已向遊客和原住民發放了8萬(wan) 個(ge) 環保垃圾袋,兌(dui) 換1萬(wan) 份禮品。格桑平措給記者數了一下:“從(cong) 5月22日到6月22日一個(ge) 月的時間裏,山腳下‘垃圾銀行’就兌(dui) 換了約120份小禮品。”
經濟發展與(yu) 生態保護並非一對矛盾體(ti) 。隻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創新發展方式,就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