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重走天路看變遷丨永不褪色的高原紅

發布時間: 2021-08-04 08:29:00 來源: 新華網

  1950年,來自7個(ge) 民族的130餘(yu) 名戰士組成進藏先遣連,在新疆於(yu) 田縣普魯村誓師出征,誓要將紅旗插上被視為(wei) “人間秘境”的藏北高原。

  先遣連的官兵們(men) 翻越終年積雪的高山,克服低溫缺氧、補給短缺等困難,團結各族群眾(zhong) ,堅決(jue) 打擊沿途匪幫,為(wei) 了解放阿裏,共有63名先遣連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先遣鄉(xiang) 的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內(nei) ,收藏著這樣一段文字:

  “曹海林、彭青雲(yun) 同誌: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幾件事需二位同誌幫忙處理:1.兩(liang) 本日記是我們(men) 進藏後積累的全部資料,萬(wan) 望交給黨(dang) 組織;2.幾本書(shu) 和笛子,留給陳幹事;3.皮大衣留給拉五瓜同誌,他的大衣打獵時丟(diu) 了,茶缸一隻留給郝文清,幾件衣服留給炊事班的同誌,他們(men) 的衣服爛得很厲害;4.‘金星’鋼筆一支,是南泥灣開荒時王震旅長發給我的獎品,如有可能請組織上轉交給我的兒(er) 子五鬥。還有條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馬本送的,請轉交給我的母親(qin) 。”

  這段話,是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的遺囑。這位在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中多次經受血與(yu) 火考驗的老兵,是父親(qin) 同時也是兒(er) 子。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先想起的,是黨(dang) ,是戰友。

  李狄三犧牲的地方在改則縣紮麻芒堡。先遣連到達這裏後,補給線因大雪中斷。

  “先遣連當時缺糧、缺鹽,飲用水源重金屬含量超標,還麵臨(lin) 高原病的威脅,這些因素使戰士們(men) 在紮麻芒堡駐紮十分困難,有近40名官兵在此犧牲。”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的解說員旦增卓瑪說。

  如今,阿裏地區在紮麻芒堡為(wei) 先遣連豎起了紀念碑,建起了紀念館,複原了當年先遣連修建的陣地和居住的地窩子,供後人瞻仰。

  七個(ge) 饢與(yu) 一斤半食鹽,在今天的市場上可能隻需要三四十元,但在70年前的阿裏高原,這些物資要用生命來換取。

  補給線斷絕後,先遣連為(wei) 了不給當地藏族同胞增加負擔,在李狄三的指揮下以獸(shou) 肉為(wei) 食,以獸(shou) 皮為(wei) 衣,像鋼釘一樣紮在了藏北高原。

  “新疆的幹部群眾(zhong) 籌集了數萬(wan) 頭馱畜嚐試打通補給線。直到1951年春節,先遣連終於(yu) 接應到遠道而來的運輸隊,收到了七個(ge) 饢與(yu) 一斤半鹽巴。為(wei) 此,和田人民犧牲了三位維吾爾族青年的生命。”旦增卓瑪說。

  1951年5月28日,後續部隊與(yu) 先遣連會(hui) 師。直到見到後續部隊,重病纏身的李狄三才閉上了雙眼。為(wei) 自己的指揮員舉(ju) 行葬禮後,減員嚴(yan) 重的先遣連主動放棄休整機會(hui) ,向上級請戰,要求繼續擔負解放阿裏的任務。

  “8月3日,解放軍(jun) 部隊進駐當時的阿裏首府,升起了五星紅旗,宣告阿裏全境實現解放。”旦增卓瑪介紹。

  先遣連解放阿裏的任務完成了,他們(men) 的故事一直傳(chuan) 頌在昆侖(lun) 南北。

  在於(yu) 田縣城的中心區域,有一座先遣連進藏紀念碑。碑體(ti) 上用漢語和維吾爾語兩(liang) 種語言鐫刻著先遣連全體(ti) 指戰員的姓名。

  “紀念碑是我縣舉(ju) 辦紅色教育活動的重要場地。”講解員阿曼古麗(li) 說,“我做講解員兩(liang) 年了,一些來參觀的老同誌會(hui) 給我講述革命曆史,每一次聆聽我都能收獲新的成長。”

  在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幾名藏族兒(er) 童跟著結束講解工作的旦增卓瑪從(cong) 館內(nei) 走出。“他們(men) 都是紀念館附近鄉(xiang) 鎮的孩子,假以時日,我相信這裏的革命故事會(hui) 在他們(men) 心中結出紅色的果實。”旦增卓瑪說。

  今天,先遣連的血脈仍在人民軍(jun) 隊中傳(chuan) 承。國慶70周年閱兵中,來自南疆軍(jun) 區某部的戰士高擎“進藏先遣英雄連”的榮譽戰旗,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dang) 和人民的檢閱。一批批“90後”“00後”年輕指戰員繼承了革命前輩的“先遣精神”,為(wei) 共和國築起一道鋼鐵長城。

  在獅泉河烈士陵園中,長眠著李狄三等63名先遣連烈士和孔繁森等34名為(wei) 建設阿裏獻身的英烈。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解放者與(yu) 建設者的英魂在阿裏的高山下相會(hui) ,矚望著這片高原熱土上發生的巨大變遷。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