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yun) 蒸霧繞、綠野葳蕤。在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藏布江上,三座大橋並列橫跨,昔日的“通麥天險”已是腳下通途。
近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媒體(ti) 團一行來到西藏林芝市波密縣。
遊人在通麥特大橋拍照打卡。彭寧鈴 攝
當車輛駛上通麥特大橋,可以看到橋上“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li) 西藏”幾個(ge) 大字,橋邊觀景台豎立的路牌上同時寫(xie) 著“318此生必駕”。遊客們(men) 紛紛下車拍照打卡,附近商鋪林立,不少小販在路邊販賣珠串和項鏈。
據介紹,從(cong) 通麥小集鎮到排龍路段,是依山開鑿壘土形成的山腰小平台,由於(yu) 附近土質疏鬆、遍布雪山河流,路基鬆軟,道路難行,加上泥石流、洪水災害頻發,該路段極易塌方。因此,這段路成為(wei) 整個(ge) 川藏線上最驚險的一段,被人們(men) 稱為(wei) “通麥天險”。
而橫貫江麵的通麥大橋,正是這段“天險”上的“咽喉工程”。
險山急流中的兩(liang) 座橋。彭寧鈴 攝
三座不同時期的大橋橫亙(gen) 江麵,見證了西藏的交通變化和發展。
其中,第一座通麥大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是人民解放軍(jun) 在一麵進軍(jun) 一麵築路的背景下修建。2000年4月,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xiang) 發生了特大山體(ti) 滑坡,在易貢湖水潰壩暴泄後,通麥大橋被衝(chong) 毀。
而與(yu) 它並肩而立的通麥懸索大橋,是為(wei) 盡快打通G318運輸線而建,於(yu) 2001年1月1日正式通車。
由於(yu) 懸索橋隻為(wei) 臨(lin) 時保通橋,其設計使用年限僅(jin) 為(wei) 8年。2005年,因使用年限與(yu) 車輛增多,該橋承載能力下降,改為(wei) 單麵單車通行。此後,懸索橋也幾次經曆了垮塌與(yu) 鋼架結構錯位。如今所看到的懸索橋,已是2013年垮塌後修複的模樣,其橋板由最早的木板改鋪成鋼板。
現在,這兩(liang) 座橋都已完成使命,不再通行機動車輛,2015年12月正式通車的通麥特大橋接過接力棒。
通麥特大橋。彭寧鈴 攝
據了解,通麥特大橋橋長256米,寬12米,主塔高59.5米,中心橋麵高出江麵60米,為(wei) 單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
其橋梁設計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Ⅱ級,設計速度40公裏/小時,橋寬12米,設計基準使用年限100年。
過去,從(cong) 通麥小集鎮到排龍一段,總共大約14公裏,常常要走幾個(ge) 小時。現在,人們(men) 在“通麥天險”路上花費的時間明顯縮短,安全也得到極大保障。
當天險變通途,“川藏難,難於(yu) 上青天”已成為(wei) 曆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