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走進“十八軍獨立支隊進藏第一鄉”西藏聶榮縣永曲鄉:唐古拉山的見證

發布時間:2021-08-11 09:51: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巍巍唐古拉,山脈橫貫二千裏,白雪為(wei) 冠六千米,青藏之界,江河分野。

  莽莽大草原,風拂南北逾千年,天翻地覆七十載,古今巨變,一望無極。

  解放軍(jun) 西北進藏從(cong) 這裏勝利“搶過進藏途中的最大難關(guan) ”。過去的索德多瑪部落成為(wei) 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藏第一鄉(xiang) ,昔日的苦難曆經時代滌蕩迎來華麗(li) 蛻變,革命先輩的英雄足跡在“紅色永曲”血脈傳(chuan) 承……

  從(cong) 地理的分水嶺到曆史的分水嶺,從(cong) 黑暗的舊社會(hui) 到光明的新西藏,永曲草原在見證,唐古拉山在見證。

  黑色往昔

  “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飄雪花,四季穿棉襖。”唐古拉山北部的永曲草原,海拔4800多米。采訪組到來之際,正值六月飛雪,草原初綠。

  但這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阻擋不了英雄的戰士們(men) 解放西藏的堅定步伐,也不是當地群眾(zhong) 在舊時安穩生活的最大阻礙。

  “現在,見到我們(men) 的部隊像見到親(qin) 人一樣,主動給我們(men) 帶路,賣給部隊酥油和羊隻。”範明在回憶進軍(jun) 西藏的文章中寫(xie) 到,唐古拉山區的牧民在噶廈政府的管轄下,備受壓迫,看到解放軍(jun) 進藏,紛紛前來歡迎。

  “舊政府的壓迫,就像唐古拉山的雪災,遇到了,我們(men) 牧民就隻能生死由命。”居住在永曲鄉(xiang) 索格村的康薩老人,今年81歲,“金珠瑪米穿著藍色的衣服,分幾撥從(cong) 康根拉翻越唐古拉。從(cong) 我們(men) 老百姓這裏用大洋買(mai) 牛羊,從(cong) 不擾民。”

  金珠瑪米和平進藏,山區牧民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但這一刻,他們(men) 又等了8年。

  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為(wei) 保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永遠不改變,悍然發動了全麵武裝叛亂(luan) 。一夥(huo) 叛亂(luan) 分子流竄到了唐古拉山區。

  “叛亂(luan) 分子威脅我們(men) ,如果不跟著走,就打皮鞭100下,牛羊全沒收。”當時康薩被脅迫“加入”叛亂(luan) 隊伍,後來找時機逃了出去,“我在一個(ge) 山溝裏躲了10天,怕被抓回去,隻有晚上才敢下山找水喝”。

  隨著平叛改革的勝利,康薩與(yu) 山區牧民終於(yu) 獲得了人身解放。“以前過著像牲畜一樣的日子,被人趕著走,身不由己。解放後才知道什麽(me) 是人的生活。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我們(men) 的大救星。”

  溫暖的陽光照進房屋,主人新添的酥油茶飄著香氣。聽康薩老人說起過去的苦難,猶如烏(wu) 雲(yun) 飄來。望向遠處,白雪皚皚,這唐古拉山的氣候啊,再糟糕也糟糕不過舊西藏的黑暗!

  綠色江源

  康格拉山口亦稱郭紐拉山口。郭曲和紐曲從(cong) 這裏發源,流進當曲,匯入長江。受雪山融水滋養(yang) 的永曲草原,家養(yang) 牛羊與(yu) 野生動物共享自然的饋贈。

  從(cong) 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入西藏的第一渡口當曲河,到第一處濕地尼雅錯格,再到最高的山口康格拉,所經之處道路暢通,牧民安居。

  草原風光亙(gen) 古如此,今日格外美麗(li) ;牧民生活一躍千年,已是天翻地覆。

  “過去靠天吃飯,靠馬出行。現在,土路變成油路,汽車代替摩托,電網也通到了家門口。”康庫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仁加說,“感受最深的還是我們(men) 的腰包鼓了。”

  永曲鄉(xiang) 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永曲鄉(xiang) 經濟總收入2475餘(yu) 萬(wan) 元,人均收入12417.15元。

  采訪組在永曲鄉(xiang) 紅色黨(dang) 建展覽室裏看到一份改革開放前的收入情況“三聯單”,除了分配的畜產(chan) 品外,當時年人均現金收入隻有兩(liang) 三元。

  “2018年,隨著各村合作社紛紛成立,傳(chuan) 統的放牧已逐漸成為(wei) 牧民記憶裏的鄉(xiang) 愁。截至目前,各村合作社固定資產(chan) 達3000多萬(wan) 元,累計收入達820餘(yu) 萬(wan) 元。”永曲鄉(xiang) 鄉(xiang) 長其美見參說。

  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新時代更有大變化。蛻盡曆史的黑暗,永曲牧民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鑄起幸福底色。如今,唐古拉山南北正展現出山之極、水之源、人之福的大美畫卷。

  紅色永曲

  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藏路是清代由西寧進藏的主路,南北往來的痕跡在永曲草原依然可辨。

  “查吾、康給、當拉三條路,漢族、藏族、蒙古大通道。”說起永曲古道,康薩老人用當地諺語生動地表達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當地的曆史。

  在永曲,像這樣的諺語,當地群眾(zhong) 還可以講出很多。

  作為(wei) 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藏第一鄉(xiang) ,永曲鄉(xiang) 擁有感人的紅色故事、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深厚的紅色情懷。

  走進永曲鄉(xiang) 紅色黨(dang) 建展覽室,毛主席語錄、毛主席像章、毛主席銅像牌、各時期曆史文件等展品琳琅滿目,有110多件。像這樣的展陳在西藏各鄉(xiang) 裏還真不多見。

  “我們(men) 在走訪中發現,基本每家每戶都有紅色收藏的習(xi) 慣。於(yu) 是我們(men)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廣泛收集紅色資源,建立了這個(ge) 展覽室。”永曲鄉(xiang) 幹部、展覽室講解員索朗桑布告訴記者,牧民群眾(zhong) 非常珍視這些紅色收藏,每件藏品背後都寫(xie) 上了借展人的名字。

  一句句民俗諺語,一個(ge) 個(ge) 感人故事,一件件紅色珍藏,在唐古拉山腳下綿延傳(chuan) 承,真切地表達著永曲牧民群眾(zhong) 對共產(chan) 黨(dang) 的熱愛。這唐古拉山的氣候啊!再寒冷,也抵不過群眾(zhong) 因信仰而在心底生發的溫暖。

  兩(liang) 天的采訪中,采訪組無時無刻不被感動著,深深感到:紅心向黨(dang) ,紅火生活,紅色傳(chuan) 承,正是紅色永曲的真正內(nei) 涵。

  高山亙(gen) 古挺立,見證七秩蝶變,儼(yan) 如時空坐標,標注著這片土地的曆史方位和曆史走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