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西藏運輸總隊成立後第一批進藏的駝工,我們(men) 當時運送的物資有糧食、衣服、日用品,要是路上撒掉了、壞掉了,那真的是感覺沒臉見人家啊。”日前,年近九旬的老駝工李興(xing) 仁在青海省西寧市向中新社記者回憶徒步往西藏運輸物資的歲月。
資料圖為(wei) 7月27日,西藏運輸總隊成立後第一批進藏的駝工李興(xing) 仁向記者展示自己獲得的“光榮在黨(dang) 50年紀念章”。 中新社記者 祁增蓓 攝
1953年8月,總部設於(yu)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lan) 縣香日德鎮的西藏運輸總隊開始招募大量駝工。“一趟趟的駝隊路過家門口,我也不知道是幹什麽(me) 的,隻知道能有個(ge) 活幹,當時就跟著駝隊了。”時年19歲的李興(xing) 仁一路從(cong) 甘肅來到了香日德鎮。
1953年11月,西藏運輸總隊第一批駝工陸續向西藏進發。李興(xing) 仁回憶,他們(men) 那個(ge) 中隊有1300餘(yu) 峰駱駝,分為(wei) 13個(ge) 小隊。“400多個(ge) 人全是十八九歲的小夥(huo) 子,高原缺氧,天氣惡劣,身體(ti) 素質必須得好,不然怎麽(me) 能順利抵達西藏呢。”
資料圖為(wei) 1953年11月,西藏運輸總隊駝工往西藏徒步運輸物資。 中新社發 莫河駱駝場曆史陳列館 供圖
“我還記得當時運送的物資是裝到毛包(裝東(dong) 西的包袱)裏麵,讓駱駝馱著,裝的東(dong) 西是駱駝能承重的最大重量。”李興(xing) 仁時刻記著,駱駝上的東(dong) 西是不能動的,更不能有缺斤少兩(liang) 的。
但是,駝工的生活物資是要自己背著,不能放在駱駝身上。“我們(men) 背的東(dong) 西根本就不足以讓我們(men) 吃到西藏,有時候駱駝死了,我們(men) 還會(hui) 吃駱駝。”李興(xing) 仁說,一路上,駝工們(men) 幾乎每天都會(hui) 留時間找野菜、打獵,不然就要挨餓了。
資料圖為(wei) 1953年11月,西藏運輸總隊駝工往西藏徒步運輸物資。 中新社發 莫河駱駝場曆史陳列館 供圖
“我們(men) 那一小隊沒有人去過西藏,隻能根據大概的方向走,走錯是常有的事。”李興(xing) 仁對記者說:“有一次,我們(men) 一直走,突然發現有很多帳篷,還有很多的穿著藏服的人,大家都以為(wei) 到西藏了,不停地歡呼,有的人高興(xing) 地坐在地上大哭。”
“結果一打聽才知道還是在青海,我們(men) 到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了,一聽我們(men) 是往西藏運物資的,當地牧民就請我們(men) 吃飯,給我們(men) 帶吃的。”李興(xing) 仁感慨,“我們(men) 一點都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光榮。”
“有的小隊會(hui) 找去過西藏的人當向導,到的早,損失也小。”對駝工來說,路上要是遇見駱駝糞,便是值得高興(xing) 的,說明前麵有駝隊,方向沒有錯,隻要走下去,就能到西藏。“那時西藏解放不久,去過的人很少,大家都在摸索。”
據相關(guan) 資料記載,李興(xing) 仁所在第一批西藏運輸總隊的駝工用了54天,徒步1438公裏,把近100萬(wan) 斤糧食突擊運抵西藏那曲,後轉運至拉薩。
李興(xing) 仁進藏之後的一年,1954年,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同時通車,改變了數千年來艱苦、原始、漫長的進藏方式。
資料圖為(wei) 1953年11月,西藏運輸總隊駝工往西藏徒步運輸物資。 中新社發 莫河駱駝場曆史陳列館 供圖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曆史。今年6月,拉薩至林芝鐵路投入運營,中國自主研製的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力集中動車組開進西藏,至此鐵路已通達拉薩、那曲、日喀則、林芝、山南等5座城市。
今年8月7日,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建成投運,成為(wei) 西藏最大航站樓。昌都邦達、林芝米林、日喀則和平、阿裏昆莎等支線機場相繼建成,國際國內(nei) 航線達到140條,通航城市66個(ge) 。
如今,李興(xing) 仁成為(wei) 西藏運輸總隊唯一健在的駝工,他也會(hui) 經常從(cong) 電視、手機上關(guan) 注著西藏的每個(ge) 變化。
“西藏解放70周年,國家發展快,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進藏,交通太方便了,再也不需要駝隊徒步運送物資了。”李興(xing) 仁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