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men) 公認“時光很慢”的拉薩,夏工的時間卻被安排地“密不透風”。“藏漂”5年,這個(ge) “90後”年輕人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泡在”西藏千百年曆史的古建築中。
夏工名為(wei) 夏於(yu) 鈞,從(cong) 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畢業(ye) 後,本在上海有了穩定的工作。出於(yu) 對西藏及整個(ge) 喜馬拉雅地區古建築的熱愛,他於(yu) 2016年來到拉薩工作、生活,5年過去,他想要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紮根”。
在定居拉薩之前,夏工與(yu) 西藏古建築就“神交”已久,他的碩士畢業(ye) 論文即是研究喜馬拉雅地區的古建築。但通過文獻研究和親(qin) 眼感知兩(liang) 者千差萬(wan) 別。“當真正生活在這裏,了解文化民俗、感受四季更替、甚至溫度變化,對古建築的理解會(hui) 很不一樣。”夏工希望,自己真正融入高原,沉下心來做一些內(nei) 心熱愛且有意義(yi) 的事。
西藏是古建築的寶庫。無論是恢宏的宮殿、莊嚴(yan) 的廟宇、淳樸的民居....。。都在時光中展示著西藏燦爛的曆史文化。在夏工看來,西藏建築就地取材、隨形就勢的建造手法也傳(chuan) 達出藏族獨特的精神氣質。這座魅力無窮的“寶藏”有待發掘,夏工選擇從(cong) 最基礎的記錄工作做起。
“懸崖上的隱修洞、懸空寺、偏遠地區的古建築....。。如果這輩子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把它們(men) 一一記錄下來,這是我的心願。”在西藏生活的這些年,夏工每年總會(hui) 安排時間出去考察。每抵達一座古建築,他盡量把節奏慢下來,為(wei) 古建築拍照,測繪建築的室內(nei) 空間、立麵等,並花時間和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聊天,了解建築背後的傳(chuan) 承故事。
“旅途中時常有同路人好奇地掂量我的行囊,裏麵裝著相機設備、速寫(xie) 本、測距儀(yi) ....。。我想要記錄下來的內(nei) 容實在太多了。”考察途中,夏工總是被各種古老又生動的建築構成形式所吸引,瑪尼石牆、石經板、進村塔....。。都被他一一捕捉記錄。這些藏族建築的點滴細節,最後由夏工匯集成一個(ge) 個(ge) 嚴(yan) 謹紮實的古建築檔案。
“藏族的古建築年代各異,大多是自然生長,一些異形結構不太容易被準確測繪,但這也恰恰是我非常感興(xing) 趣的部分,經常會(hui) 遇到驚喜。”夏工說,“驚喜”不僅(jin) 在於(yu) 建築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啟發,也在於(yu) 旅途中遇到的人與(yu) 故事。
“考察時每天早起趕路,天黑之前到達目的地,晚上和大家一起圍在火塘邊,整理著白天記錄的素材,耳邊傳(chuan) 來的是各種海拔5000米以上才有的故事。”旅途中,夏工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目睹過珠峰日照金山的奇觀,在火塘邊聽過夏爾巴人說起雪豹襲擊馬圈的故事,在深山裏被當地的阿媽指路……“從(cong) 喜馬拉雅山裏收獲的感動會(hui) 持續很久。”
作為(wei) 年輕一代的海歸建築師,夏工一邊俯下身來學習(xi) 藏族的傳(chuan) 統建築藝術,一邊在思考傳(chuan) 統建築的當代表達。日前,他和團隊花三年時間改造的拉薩清代古建築吉崩崗拉康已成藝術空間向公眾(zhong) 開放,這在西藏尚屬首例。
“隻有將古建築重新活化利用起來,才能讓古老的建築與(yu) 藝術重煥生機。”夏工希望,通過保護性利用讓隱沒的古建築和人們(men) 重新發生互動,繼續散發能量。但古建築改造的前提,一定要充分尊重建築本身的曆史傳(chuan) 承,“先把底層邏輯關(guan) 係梳理清楚”。
“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擊穿每一個(ge) 部落、村莊,如何把建築的地域性和現代性更好地融合,更好地傳(chuan) 達藏式建築的美感,這是我的重點工作。”夏工說,西藏古建築的保存和延續,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非常有幸能作為(wei) 其中的一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