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形容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創造的發展奇跡,也許這是最生動的寫(xie) 照。
雪山藍天銘記,高原大江為(wei) 證。70年來,一代代建設者在“世界屋脊”克服高寒缺氧、條件惡劣等諸多困難,篳路藍縷、艱苦奮戰、開拓創新,用青春甚至生命,在城市鄉(xiang) 村、深山峽穀、高寒牧區、廣袤無人區,留下一串串艱辛的奮鬥足跡,譜下一曲曲奮進的建設者之歌,也留下了一筆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雪域高原已換了人間,新一代建設者接過接力棒,在新時代續寫(xie) 著新的傳(chuan) 奇。
開拓之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70年來,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繁華的街道、延伸的公路、供氧的酒店等,都是西藏巨變的見證。”張國華的二女兒(er) 張小康滿是感慨地說。
時光回溯,1950年的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召開進藏誓師大會(hui) 。官兵們(men) 驚訝地發現,會(hui) 場還有一個(ge) 小女孩——軍(jun) 長張國華剛滿3歲的女兒(er) 難難。
“今天我把女兒(er) 帶到會(hui) 場,就是要表明我的態度。不但我要進藏,我老婆要進藏,就是我的女兒(er) ,也不留在其他省市,也要跟我們(men) 一道進軍(jun) 西藏。”張國華動情地表示。後來,難難成為(wei) 進軍(jun) 西藏路上犧牲的第一個(ge) “戰士”。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當時的西藏一窮二白,百廢待興(xing) 。進軍(jun) 西藏的人民解放軍(jun) 爬冰臥雪,修路架橋,開荒生產(chan) ,第一座茶場、第一所新型學校等陸續開建,雪域高原唱響開拓建設之歌。進藏部隊不住群眾(zhong) 房,不吃群眾(zhong) 糧,還幫村民把水缸添滿,把衣服送給窮苦農(nong) 奴,以真心換來真情。
在“世界屋脊”,在生命禁區,子弟兵讓西藏人民第一次認識了什麽(me) 是共產(chan) 黨(dang) ,什麽(me) 是人民軍(jun) 隊。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在高原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成為(wei) 進出西藏的兩(liang) 條“大動脈”。康藏公路被稱為(wei) “世界公路地質災害的博物館”,11萬(wan) 軍(jun) 民用“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與(yu) 決(jue) 心,犧牲2000多人,在雪域高原築起“神奇的天路”。
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不斷選派幹部進藏工作。42年前,35歲的孔繁森寫(xie) 下“是七尺男兒(er) 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ang) ”的條幅,毅然來到西藏。
為(wei) 調查地方病成因,他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水源處取樣;考慮到農(nong) 牧民缺醫少藥,他下鄉(xiang) 自帶常用藥相送;為(wei) 保障收養(yang) 的3名地震孤兒(er) 生活,他偷偷跑去醫院獻血……
1994年,時年50歲的孔繁森因車禍殉職。當時,他的身上有兩(liang) 件遺物:8元6角錢和關(guan) 於(yu) 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
青山悼赤子,雪域埋忠魂。高原建設先鋒在艱辛中,譜下一曲曲開拓者之歌。
奮鬥之歌:“總有種力量讓我們(men) 心潮澎湃”
藏北雙湖縣是全國海拔最高縣,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jin) 為(wei) 其他省市的40%左右,被稱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
1979年,雙湖設立臨(lin) 時加油點。今年58歲的占堆是首任站長,在雙湖初見時,其雙手明顯腫大的骨關(guan) 節格外引人注目。
“極其艱苦的條件導致嚴(yan) 重的風濕病,我雙腿先後進行了8次手術,現在還得依靠拐杖行走。”占堆說,保供應的艱辛與(yu) 付出遠超想象:運趟油來回1000多公裏,全是土路,每次拉油都要備上一兩(liang) 個(ge) 月的糌粑;加箱油,需人工操作手搖加油泵半個(ge) 小時,冬天滿手凍瘡是常態……
42年過去了,站長已換到第5任,員工也換了一批又一批,而加油站卻始終矗立在雙湖。
“農(nong) 牧民有需要,再難也得堅守!”第5任站長次旦巴宗深有感觸地說,“加油站是高原不可或缺的‘生命輸血站’,雙湖醫療條件有限,一旦有人突發疾病須緊急加油快速外送。”
“每當這時,心情久久難以平複,覺得我們(men) 的堅守很值!”次旦巴宗說。
在奔騰的雅魯藏布江畔,相似的堅守故事也在發生。華能集團雅江公司林芝水電公司高級工程師王明友和同事們(men) ,已在林芝施工7年。
七載奮戰,隻為(wei) 一條通往“蓮花秘境”墨脫縣的路。
墨脫縣是全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三麵被高大山脈阻隔,一旦大雪封山或發生泥石流等災害,這裏就成了“高原孤島”。
2013年第一條進出通道紮墨公路通車,隨後第二條通道派墨公路的修建也提上日程。
困難遠超想象。派墨公路僅(jin) 長68公裏,卻已修了7年,因地質條件複雜,很多路段修了斷,斷了修;沿線落差近3000米,一些施工人員頻繁在高低海拔間“切換”,身體(ti) 明顯不適。“苦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到這裏來,就是要幹一番事業(ye) 的!”王明友說。
今年32歲的次旺頓珠是王明友的同事,曾隨父親(qin) 跋山涉水背物資、徒步走出墨脫求學。“這是條意義(yi) 重大的公路!”次旺頓珠說,爬雪山、過深溝,人背馬馱運物資,充滿艱辛和危險的翻山道,曾是多少墨脫人共同的心酸記憶,而現在又一翻山線路被打通,墨脫人進出即將有“雙保險”。
在一批批建設者的不懈努力下,今日的西藏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與(yu) 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hu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實施;2020年,西藏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1902.74億(yi) 元,較和平解放初期增長超320倍。
走進魯朗國際旅遊小鎮,藏式建築鱗次櫛比,高山牧場、森林雪山與(yu) 藍天白雲(yun) ,共同組成一幅讓人流連忘返的山水畫。“看到藏族群眾(zhong) 經營的民宿紅紅火火,不少老百姓在旅遊區找到穩定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我發自內(nei) 心地高興(xing) 。”廣東(dong) 省援藏幹部胡雄英說。
2013年來到西藏,之後主動申請延長援藏期限,做完甲狀腺手術不久又毅然返藏,隻因他割舍不下旅遊小鎮的發展。“希望能將推動旅遊小鎮發展的設想一一實現,讓其更上一層樓。”胡雄英說。
和胡雄英一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茬接一茬,先後有9682名優(you) 秀幹部前來支援西藏建設。操著天南地北的口音,帶著高原特有的古銅色,他們(men) 同300多萬(wan) 高原兒(er) 女一道奮鬥、一道跋涉,用八方匯聚之力改變著高原,詮釋著彰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顯著優(you) 勢的“援藏精神”。
每個(ge) 時代有每個(ge) 時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當時代召喚與(yu) 個(ge) 人價(jia) 值在雪山草原間匯聚,一曲曲催人奮進的奮鬥者之歌激越奏響。
青春之歌:“這是片放飛夢想的熱土”
有人說,青春是用來逐夢的;有人說,奮鬥是青春最亮麗(li) 的底色;有人說,青春是義(yi) 無反顧的奔赴與(yu) 熱愛。新時代的雪域高原上,無數年輕人築夢、逐夢、圓夢。
33歲的德慶玉珍創立的機構聚焦為(wei) 女孩、社區青少年等提供創新教育。
德慶玉珍先後考入江蘇南通西藏班、北京大學,畢業(ye) 後又赴美求學。
行走萬(wan) 裏,德慶玉珍最惦念的仍是家鄉(xiang) 。2015年,她堅定地回到拉薩創業(ye) 。彼時,“公益創業(ye) ”在西藏還是超前的概念,但她和夥(huo) 伴們(men) 堅持了下來,因為(wei) 她始終牢記初心:用自己的所學,為(wei) 教育公益領域帶來改變。
德慶玉珍懷揣夢想返藏,而29歲的張慶衝(chong) ,他的新夢想是在西藏築起的。5年前,他來到西藏工作。一次偶然機會(hui) ,讓他開始走訪健在的十八軍(jun) 老戰士及其後人。在這一過程中,他對信仰與(yu) 夢想有了更深理解。
“許多老同誌進藏時不講條件,不提要求,需要他們(men) 去哪兒(er) ,就去哪兒(er) ,並始終保持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為(wei) 的就是建設一個(ge) 新西藏。”張慶衝(chong) 說。
張慶衝(chong) 特意將“老西藏”的故事整理成黨(dang) 課,四處義(yi) 務宣講。他尤其喜歡去學校講,孩子們(men) 也總是聽得入神。“這些創業(ye) 者、建設者的故事,值得認真傾(qing) 聽、不斷傳(chuan) 播。哪怕講幾十年,我也願意堅持下去。”張慶衝(chong) 說,這是他的使命與(yu) 夢想。
70年彈指一揮間,“新西藏”被時代不斷賦予新的內(nei) 涵,而建設者的初心仍然血脈相傳(chuan) 。“90後”小夥(huo) 趙衛星曾參與(yu) 川藏鐵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橋修建,他和項目部小夥(huo) 伴平均年齡29歲,多是“90後”。
“年輕就是用來拚搏的。能參與(yu) 川藏鐵路建設,既是沉甸甸的責任,也是難得的人生經曆。”他說,“在攻下一個(ge) 個(ge) 世界級、全國級難題中,大家學到新知識,積累下寶貴經驗,下一步轉戰川藏鐵路雅林段,我們(men) 有信心、有決(jue) 心繼續為(wei) 高原鐵路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今天的西藏日新月異,新一代建設者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續寫(xie) 著一首首無限可能的青春之歌。
時代大潮中,精神總是曆久彌新。“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孔繁森精神”“援藏精神”……滋養(yang) 一代代建設者的精神豐(feng) 碑在高原熠熠生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