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西藏日喀則,青稞正綠,油菜花黃,放眼望去,滿目生機。在珠穆朗瑪山腳下、雪域高原之上,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正穩定發揮著它的灌溉、發電、生態等綜合效益。
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西藏水利發展史上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來自湖北武漢的勘察設計團隊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與(yu) 拉洛水利樞紐參建各方攜手,曆時17年,共同擘畫出這幅高原出平湖的壯美圖景。
拉洛水利樞紐工程鳥瞰圖。新華網發
藍圖規劃變現實
一座大壩、兩(liang) 個(ge) 電站、三條隧洞、四個(ge) 灌區——這是對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的簡要概括,而這一工程從(cong) 藍圖變成現實,曆經了17年。
據了解,2003年,長江設計集團受西藏水利建設管理中心委托,與(yu) 西藏自治區水利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一道負責拉洛水利樞紐的規劃勘察設計工作。2014年,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正式開工。
頂高反、戰風沙、鬥嚴(yan) 寒、忍荒涼、耐寂寞……這是長江設計人在海拔4300米雪域高原上的工作常態。
長江設計集團副總工程師、拉洛項目經理熊澤斌說:“海拔高、空氣稀薄,這是團隊麵臨(lin) 的一個(ge) 最大挑戰,因為(wei) 條件艱苦,調動人力、物力等資源出現很多困難。”
長江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拉洛項目副總工程師杜勝華回憶,有一次,他和同事一起外出勘測,下午6點多返程,走到河邊卻發現漲水了,因水流湍急無法原路返回,他們(men) 隻能摸黑穿行山路,直到深夜12點才回到宿舍。
……
2020年12月30月,在長江設計團隊和各參建方的共同努力之下,4300米高原傳(chuan) 出捷報: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發電,四大灌區試通水成功,“藍圖規劃”終成“現實畫卷”。
拉洛水利樞紐石碑。新華網發
創新驅動破難題
水庫總庫容2.965億(yi) 立方米、最大壩高61.5米、電站總裝機規模42兆瓦……這組看似“平平無奇”的數據背後,卻記載了工程的艱辛與(yu) 不易。
“地處4300米的高海拔地區,就決(jue) 定了拉洛工程的複雜性與(yu) 特殊性。”熊澤斌說,要解決(jue) 這些專(zhuan) 業(ye) 難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突破創新。
據了解,在工程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下,長江設計人攻堅克難,通過多年的係統研究,提出了適合工程區高寒高海拔特點的瀝青混凝土砂礫石大壩壩型及其控製標準。
與(yu) 此同時,拉洛工程創造性采取泄洪、導流、引水和放空四洞合一單進口方案,實現工程導流、泄洪和發電等功能的協調統一。設計團隊提出了高寒高海拔地區淺埋壓力鋼管設計理念與(yu) 技術方案,能夠加快施工進度、降低工程投資;設計團隊還提出高海拔軟岩地區長距離、大埋深隧洞設計和施工方案,為(wei) 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勘察設計過程中,長江設計人隨機應變、因地製宜。據悉,由於(yu) 環境等因素限製,工程原設計采用的瀝青混凝土心牆堿骨料料場不允許開采。這種情況下,長江設計團隊通過大量試驗論證和現場勘察工作,提供了酸性砂礫石破碎骨料的優(you) 化替代方案,成功解決(jue) 了大壩瀝青混凝土灰岩骨料短缺問題。
長江設計團隊在海拔4300米雪域高原上開展勘測工作。新華網發
長江設計惠民生
2005年,長江設計集團在編製完成的《夏布曲幹流綜合規劃報告》中,對拉洛工程有這樣一段描述:“主要任務是灌溉、生態建設,兼顧發電和防洪,是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chan) 、提高群眾(zhong) 生活水平並為(wei) 扶貧搬遷提供物質基礎的民生工程。”
據了解,拉洛灌區通水,意味著四大灌區45.39萬(wan) 畝(mu) 的土地耕地能得到有效灌溉,四大灌區將成為(wei) 日喀則市最大的“糧倉(cang) ”;拉洛工程兩(liang) 個(ge) 電站總裝機容量42兆瓦,可緩解藏中電網特別是枯水期電力電量供應緊張狀況。
“拉洛工程是西藏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移民工作一定要做到最貼心。”長江設計集團工程移民院設計總工程師、拉洛項目副總工程師李傑說。
據了解,2015年年初,拉洛工程啟動移民安置工作,長江設計團隊與(yu) 各方參建人員共同完成了大規模的農(nong) 村移民集中安置區建設,生活、生產(chan) 安置規劃設計實施符合度達到雙100%。
“每項設計、每次勘測,我們(men) 都感覺到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驅使,要我們(men) 做得更好。”熊澤斌說:“拉洛工程意義(yi) 重大,麵對當地尤其是受水區的農(nong) 牧民對這個(ge) 項目的熱切期盼,我們(men) 感到使命光榮而責任如山。”
據了解,多年來,長江設計團隊還通過技術援助編製了西藏境內(nei) 多條流域綜合規劃,協助地方編製水利發展規劃和信息發展規劃,謀劃並推動一批項目納入國家和地方重點水利項目等,為(wei) 雪域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貢獻長江設計智慧和力量。
拉洛工程移民集中安置點。新華網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