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教育援藏為雪域高原澆灌希望的花朵

發布時間:2021-08-22 10:37:00來源: 人民日報

  壯美西藏,滿目盛開的格桑花迎風綻放。多年來,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滿懷熱情、接續奮鬥,跨越萬(wan) 水千山,將知識和智慧播撒在雪域高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民生之本。改變麵貌,根本要靠教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為(wei) 徹底改變西藏教育落後麵貌,教育援藏工作深入推進。從(cong) 教學質量到教育管理,從(cong) 教育扶貧到人才培養(yang) ,從(cong) 組團式結對幫扶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口支援,在中央關(guan) 心、全國支援下,西藏構建起從(cong) 學前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現代教育體(ti) 係,繪就一幅學有所教、人人出彩的動人畫卷。

  當地辦學條件持續改善,先進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讓連綿群山不再遮蔽學生的視野,切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幫助孩子改變自身命運,是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內(nei) 心的深切願望。

  2013年底,一封來自日喀則市江孜縣的求助信深深觸動了幾位來自上海浦東(dong) 的教育援藏幹部。信中寫(xie) 道:“教室和宿舍裏沒有取暖設施。用水在戶外,每到冬天水冰涼冰涼的,手上會(hui) 長凍瘡……請叔叔阿姨們(men) 幫我們(men) 籌集一些禦寒的衣物。”寫(xie) 信的是當時在江孜縣江熱鄉(xiang) 小學讀三年級的女孩格珍。

  轉眼多年過去,格珍曾經學習(xi) 生活的地方已經煥然一新:宿舍有了電暖氣,教室裝上了現代化的教學一體(ti) 機,寬敞明亮的食堂有可口的飯菜,孩子們(men) 的笑臉如花兒(er) 一樣……撫今追昔,江熱鄉(xiang) 小學校長邊旺由衷感慨:“得益於(yu) 對口支援,每年學校都有新建項目,辦學條件越來越好。”

  從(cong) 藏東(dong) 到阿裏,教育援藏持續改善當地辦學條件,在西藏12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學校已成為(wei) 亮麗(li) 的風景線。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以來,累計投資35億(yi) 元,實施教育援藏項目461個(ge)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及幼兒(er) 園78所。”西藏教育廳教育受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西藏實施學校基本建設項目2868個(ge) ,校舍麵積增加300多萬(wan) 平方米;新建幼兒(er) 園1295所,每個(ge) 鄉(xiang) 鎮至少建有1所公辦中心幼兒(er) 園;開展農(nong) 牧區學校安全飲水工程和高寒高海拔地區學校供暖工程,改造農(nong) 牧區薄弱學校700餘(yu) 所;配套完善深度貧困地區和易地扶貧搬遷、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學校,投入資金78.3億(yi) 元、建設項目2167個(ge) 。

  西藏教育事業(ye) 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不僅(jin) 體(ti) 現在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還體(ti) 現在各族群眾(zhong) 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不分城鄉(xiang) 、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整體(ti) 教育理念不斷提升。

  家住昌都市左貢縣旺達鎮則巴村的格桑曲珍,七八年前一家人沒有固定收入,生活條件艱苦。不久前,格桑曲珍通過成人高考,以優(you) 異成績被西藏大學護理專(zhuan) 業(ye) 錄取,給了自己和家庭改變命運的希望。

  這離不開福建廈門市援藏工作隊的幫助。為(wei) 幫助格桑曲珍成長,幾年前開始,援藏隊裏的老師們(men) 組成輔導團,利用業(ye) 餘(yu) 時間規劃學習(xi) 方向、製定學習(xi) 計劃、籌備教材教輔、輪流授課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格桑曲珍終於(yu) 學有所成。“我要繼續努力,生活一定會(hui) 更好。”

  那曲市比如縣夏曲鎮示範幼兒(er) 園的“90後”教師多傑紮巴,也同樣對未來充滿信心。地處海拔4350米,這裏是當地開辦的第一所幼兒(er) 園。“我們(men) 開設的書(shu) 法、舞蹈等課程,在整個(ge) 縣城都小有名氣。學前教育是孩子習(xi) 慣養(yang) 成和能力培養(yang) 的重要階段,這個(ge) 教育援藏項目很有意義(yi) 。”多傑紮巴說,教育援藏不僅(jin) 帶來資金,更帶來先進的教育理念。

  落實教育優(you) 先發展各項政策措施,努力使全區各族群眾(zhong) 學有所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援藏工作有力提升西藏教育水平和群眾(zhong) 獲得感。目前,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195所、在校學生88萬(wan) 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7%,小學學齡教育入學率達99.9%,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5%。

  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萬(wan) 名教師支教計劃等提升“造血”能力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xing) 教之源。師資隊伍建設關(guan) 乎西藏教育事業(ye) 長遠發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各地針對性地推進教育援藏,經曆了單一學段到全學段、個(ge) 人支援到組團支援、頂崗上課到示範引領的變化。“教育部深入研究謀劃教育援藏工作,多次深入西藏調研,會(hui) 同有關(guan) 方麵啟動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萬(wan) 名教師支教計劃,實施高校、中職援助等項目,2016年到2020年上半年,2493名幹部教師來到西藏工作。”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對齊,車子有點斜,選擇程序後再啟動……”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仲莎鄉(xiang) 中心小學的機器人課堂上,指導老師正在指導學生操控設備,孩子們(men) 個(ge) 個(ge) 神情專(zhuan) 注。

  2018年,萬(wan) 名教師支教計劃啟動,分批選派優(you) 秀教師赴西藏支教,每批一年半。作為(wei) 其中一員,劉俊傑將科技教育理念和方法從(cong) 廣東(dong) 中山帶到雪域高原。自此,仲莎鄉(xiang) 中心小學師生不僅(jin) 接觸了解了機器人,還多次參加相關(guan) 科技比賽。

  承擔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任務,與(yu) 當地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組織教研活動,開展業(ye) 務培訓和教學指導……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ou) 秀教師將先進教學教研方法帶到西藏。支教計劃還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提升了當地高校的學科建設能力,為(wei) 雪域高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曾丙健,中國人民大學選派的第九批援藏幹部之一。他和援藏同事一直關(guan) 心的就是如何幫助對口支援的西藏民族大學推動學科建設、夯實學術根基、培養(yang) 人才隊伍。從(cong) 幫助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獲批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實現曆史性突破,到協助申報博士學位授權點、全麵提升學科建設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援藏教師堅持不輟,接力棒代代傳(chuan) 遞。

  為(wei) 幫助西藏民族大學更好打造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中國人民大學借助少數民族特培訪問學者、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等培訓計劃,提供教師成長平台。目前,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有6位教師赴人大攻讀博士學位,3名畢業(ye) 生成為(wei) 青年學術骨幹。

  今年是曾丙健援藏的第二年,他已參與(yu) 編製西藏民族大學“十四五”規劃、培育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等工作,“距離援藏結束僅(jin) 剩1年,日子過得太快,我將更加努力完成各項目標。”他表示,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用心用情,恪守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努力托起西藏高質量發展的希望。

  教育援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針對西藏高等教育起步晚、數量少、規模小等問題,全國30多所高校依托各自優(you) 勢資源,加大對口支援力度。“這些學校結合先進經驗和西藏實際,加強定向培養(yang) ,提高本地高校師資隊伍學曆水平,有效緩解了管理人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西藏教育廳高教處負責人介紹,近5年,對口支援高校定向招收西藏高校69名碩士、57名博士骨幹教師,接收教師進修、訪問學者等546人。

  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技能型實用人才,激發發展內(nei) 生動力

  進入新時代,黨(dang) 中央明確要求,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黨(dang) 中央的指示,為(wei) 教育援藏工作明確了方向。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批與(yu) 當地群眾(zhong)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項目落實落地。當地群眾(zhong) 切實感受到教育援藏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年前,昌都市八宿縣的姑娘嘎鬆德青確診白內(nei) 障。去年6月,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嘎鬆德青接受手術,在精心照顧下,她的視力逐漸恢複。“我很幸運,能得到援藏專(zhuan) 家高水平治療。”她說。

  為(wei) 嘎鬆德青主刀的眼科專(zhuan) 家餘(yu) 盈盈,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批援藏工作隊。“32名成員所在的專(zhuan) 業(ye) ,覆蓋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全部科室。”餘(yu) 盈盈說,援藏一年來,自己在手術中一對一指導,帶出兩(liang) 名出色的徒弟,既能熟練操作新儀(yi) 器,還能獨立完成小手術。“一名帶頭人帶動一個(ge) 科室、培養(yang) 一批學生,提升醫院整體(ti) 診療水平,更好救治病患,是我們(men) 的心願。”

  援藏,是為(wei) 了變“輸血”為(wei) “造血”,加速提高當地自身發展能力。抓建設、保穩定,一批高校立足實際找對策、出實招: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的援藏隊伍,與(yu)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合作共建拉薩市達孜區高原淨土健康產(chan) 業(ye) 科技示範基地,圍繞達孜青稞、犛牛、藏雞等領域,開展新技術新品種試驗與(yu) 應用,推動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專(zhuan) 家團隊,在拉薩城關(guan) 區開展奶業(ye) 技術扶貧,通過技術指導和現場診斷,提升當地奶牛規模養(yang) 殖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西藏需要更多專(zhuan) 業(ye) 技能型實用人才。為(wei) 此,辦好職業(ye) 教育,成為(wei) 教育援藏工作新的發力點。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和林芝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共同探索民間傳(chuan) 統工藝專(zhuan) 業(ye) 與(yu) 職業(ye) 崗位接軌的有效途徑,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遼寧傳(chuan) 媒學院根據阿裏地區中等職業(ye) 技術學校專(zhuan) 業(ye) 特點,編寫(xie) 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工藝美術繪畫教材……2014年以來,7個(ge) 職教集團13所民辦本科學校與(yu) 西藏形成對口幫扶關(guan) 係,成效顯著。

  “職業(ye) 教育東(dong) 西協作行動計劃於(yu) 2016年啟動。西藏與(yu) 17個(ge) 結對省份簽訂合作協議,2020年至今資金投入448萬(wan) 元,捐贈設備價(jia) 值241萬(wan) 元。同時,還開展了教師交流、學生聯合培養(yang) 等工作。”西藏教育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開通運營,曆史性地實現複興(xing) 號動車組對31個(ge) 省份全覆蓋,翻開西藏鐵路建設新篇章。這讓西藏鄴達建設工程公司的測量員崔創軍(jun) 難掩激動之情。他在陝西鐵路工程職業(ye) 技術學院讀大三時,與(yu) 同學一起到拉林鐵路工地實習(xi) 。那時,大家腦海中隻有一個(ge) 念頭:拉林鐵路早日竣工通車。“如今,拉林鐵路已開通運營,西藏鐵路網不斷完善。我將繼續在這裏為(wei) 高原鐵路建設而奮鬥!”崔創軍(jun) 說。

  播撒的是種子,激發的是動能。廣大教育援藏工作者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增添活力、增強信心。

  愛國主義(yi) 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

  “行注目禮,奏國歌……”3月28日,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舉(ju) 行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主題升旗儀(yi) 式。退休黨(dang) 員教師肖勇講述了舊西藏的生活,台下學生聽後紛紛表示:“了解過去的苦,更珍惜現在的甜。”

  升旗儀(yi) 式結束後,同學們(men) 來到日喀則市經開區參觀。完好的藏式民居、嶄新的工廠廠房、成片的生態林、熱火朝天的基建工地……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結合的城市發展圖景一覽無餘(yu) 。邊走邊看,看到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年級的格桑曲珍非常自豪:“祖國真偉(wei) 大!我一定好好學習(xi) ,長大以後建設日喀則!”

  教育援藏過程中,愛國主義(yi) 精神貫穿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一顆顆愛國種子埋入每個(ge) 青少年的心靈深處。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在林芝舉(ju) 辦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培訓班,為(wei) 西藏74個(ge) 區縣培訓語言文字幹部、語文骨幹教師、語文教研員等200名,促進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北京把對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團結工程,創作並組織《藏地彩虹》《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等優(you) 秀作品進校園,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築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中國政法大學開展“鑄魂工程”,不斷增強各族群眾(zhong) 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

  這幾天,許多清華大學學生正在西藏開展暑期社會(hui) 實踐,“初心一百年”“問道新發展”“中國新力量”等成為(wei) 主題。為(wei) 給當地青少年插上夢想的翅膀,近三年清華大學共有12支學生隊伍、100人次來到西藏參加社會(hui) 實踐。“我們(men) 以後也要來清華園,像你們(men) 一樣努力建設祖國。”收到山南市洛紮縣紮日鄉(xiang) 小學同學的信,實踐隊隊員說:“相信孩子們(men) 的夢想,會(hui) 綻放得如紮日鄉(xiang) 的油菜花一樣燦爛。”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十三五”期間,教育部直屬係統選派幹部120多人次,選派援藏教師2400餘(yu) 人次。廣大教育援藏工作者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克服艱難險阻、並肩作戰,湧現出鍾揚、傅欣、丹陽、楊士森、魏小東(dong) 、朱照紅等先進典型,出現了鮮永平和蘭(lan) 碧雲(yun) 等“夫妻組團式援藏”的感人事跡,為(wei) 推動西藏教育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喜馬拉雅山巍然屹立,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來自祖國各地的教育援藏工作者正團結一心、銳意進取,為(wei) 接續助力西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不懈奮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