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巨人”動車組奔馳在拉林鐵路線上。遠望,天空湛藍如洗,白雲(yun) 繞在崇山之間,江水奔流不息;近看,別致的藏式民居整齊有序,一片片金黃的青稞地,展現著豐(feng) 收的景象。一個(ge) 多小時的時間,動車組就從(cong) 拉薩駛入了山南市乃東(dong) 區澤當街道。
8月20日,中央代表團山南分團來到雅礱大地,給30餘(yu) 萬(wan) 山南各族兒(er) 女帶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熱烈祝賀。記者跟隨代表團一行,親(qin) 身感受到70年的跨越式發展讓雅礱大地綻新顏。
傳(chuan) 統紡織技藝引領致富路
富有藏式風情的手工編織車間內(nei) ,工人們(men) 在熟練地進行紡線、織布、刺繡。他們(men) 精巧的雙手,將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澤帖爾”。
澤帖爾,澤當獨有的絨毛嘩嘰紡織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澤帖爾傳(chuan) 統紡織技藝一度瀕臨(lin) 滅絕。2008年,靠繪畫手藝富起來的巴桑,帶領7名農(nong) 民創辦了乃東(dong) 縣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巴桑等人的努力下,澤帖爾手工紡織技藝得到成功挽救,2010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今年31歲的巴桑次仁是合作社的一名老員工。他手中的吉祥八寶刺繡,要一針一線耗費半個(ge) 月時間才能完成。巴桑次仁告訴記者,自己一個(ge) 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他的愛人在開服裝店,兩(liang) 個(ge) 孩子在上小學。“我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
2016年,嘩嘰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被乃東(dong) 區納入精準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合作社建起了新廠房,也拓寬了銷售渠道。2020年,合作社產(chan) 值達到860萬(wan) 元,人均增收3.2萬(wan) 元,帶動400餘(yu) 名群眾(zhong) 實現就近就業(ye) 。
萬(wan) 畝(mu) 葡萄種植基地、萬(wan) 頭藏香豬養(yang) 殖基地、百萬(wan) 羽藏雞養(yang) 殖基地……山南市堅持把培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投入近45億(yi) 元,實施產(chan) 業(ye) 項目217個(ge) ,輻射帶動2.8萬(wan) 名貧困群眾(zhong) 增收,產(chan) 業(ye) 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有到優(you) ,成為(wei)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保障。
民生事業(ye) 節節高
現在,次仁倫(lun) 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關(guan) 節置換手術,索朗央宗已經成為(wei) 眼科方麵的行家裏手,年輕的心腦血管內(nei) 科大夫夏敏文也有了一技之長。
他們(men) 三人,都是山南市人民醫院的醫生。而幫助他們(men) 提高技術的,是來自安徽省援藏醫療隊的專(zhuan) 家。從(cong) 2015年開始,安徽省負責“組團式”支援山南市人民醫院。援藏醫療隊專(zhuan) 家、山南市人民醫院院長徐力說,秉持著“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的信念,7批次援藏專(zhuan) 家結對幫帶331名本地醫務人員,培養(yang) 了一批“能力強、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隊伍。在多個(ge) 科室的建設或完善方麵,山南市人民醫院也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變強”的轉變。
走進山南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寬敞明亮,就診秩序井然有序。目前,該院“中病”可治療數達400多種,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達94%,初步實現了“中病不出市”的目標,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我是建築裝飾班的紮西羅布,我要學好技能,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建築裝飾工”“我是民服班的旦增,我選擇了最愛的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將來我一定能成為(wei) 一名出色的服裝設計師”……走進山南市第二中等職業(ye) 技術學校綜合實訓樓,走廊的牆壁上,寫(xie) 下了年輕學子們(men) 的夢想。
山南市第二中職於(yu) 2014年建立,2016年正式招生。學校占地麵積202畝(mu) ,投入資金近4億(yi) 元。目前,在冊(ce) 學生1848人,畢業(ye) 生升學就業(ye) 率保持在85%以上。
社區的幸福生活
民居雕梁畫棟,路麵幹淨整潔,居民們(men) 身著盛裝、手捧哈達,臉上洋溢著幸福祥和。
這裏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乃東(dong) 區昌珠鎮克鬆社區。1959年,當時的克鬆村第一個(ge) 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農(nong) 村第一個(ge) 黨(dang) 支部。從(cong) 此,農(nong) 奴們(men) 從(cong) “會(hui) 說話的工具”翻身成為(wei) 主人,第一次擁有了屬於(yu) 自己的財產(chan) ——土地、牲畜、房子。
走進“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陳列館”,舊西藏的悲慘境地和新西藏的幸福生活,通過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模型生動地展現出來。現在的克鬆社區,黨(dang) 員隊伍從(cong) 最初的5名黨(dang) 員發展到12個(ge) 黨(dang) 支部、168名黨(dang) 員,居民年人均收入超過24000元。
離克鬆社區不遠的紮西曲登社區,是雅礱紮西雪巴藏戲的發源地,素有“藏戲第一村”的稱號。“過去,大家跳藏戲是為(wei) 了讓農(nong) 奴主高興(xing) ,而現在,是為(wei) 了自己過上好日子。”近年來,社區黨(dang) 總支帶領居民們(men) 激活藏戲文化旅遊資源,社區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民俗旅遊傳(chuan) 統村落。
走進社區居民次仁的家裏,濃鬱的藏式風情撲麵而來。去年,經過裝修改造後,這座二層民居的一樓化身為(wei) 民宿,用來接待遠道而來的遊客。加上種地、養(yang) 牛、開店,次仁一家的年收入有20多萬(wan) 元,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回望70載春秋,雅礱大地實現了滄桑巨變,舊貌換新顏。新起點上,帶著美好的祝願,雅礱兒(er) 女砥礪奮進,用奮鬥的汗水澆灌幸福之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