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旦增 攝
川藏線“天路72拐”,位於(yu) 昌都市八宿縣境內(nei) ,從(cong) 海拔4658米的業(ye) 拉山頂到海拔2800米的嘎瑪溝山穀,30公裏路段落差達1800多米。因其坡陡、彎多而得此名。
來到川藏線上被稱為(wei) “天路72拐”的天險奇路,望著千仞峭壁、萬(wan) 丈懸崖,記者不禁感歎:70年前,進藏解放軍(jun) 憑借鐵鍬、十字鎬和簡易炸藥,在“鳥道羊腸、天梯棧道”上修築公路,付出的艱辛和犧牲可想而知。
獻身天路不僅(jin) 需要吃大苦、耐大勞,更需要堅守使命、不懼生死。當年,人民解放軍(jun) 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每公裏犧牲一名將士的代價(jia) ,修築了通往“世界屋脊”的川藏、青藏公路。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我們(men) 采訪組走訪了駐紮在海拔4268米的八宿縣邦達鎮,主要擔負川藏公路田妥村至怒江溝共90公裏路段養(yang) 護保通和應急救援任務的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中隊,記者由衷讚歎:伴隨生命天路的延續、紅色基因的傳(chuan) 承,先烈們(men) 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兩(liang) 路”精神成為(wei) 官兵們(men)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誠密碼。
“中隊自1996年10月隨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機械化養(yang) 護支隊組建以來,連續24年在‘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的‘天路72拐’戰風雪、鬥嚴(yan) 寒、抗缺氧,以零傷(shang) 亡的成績把難於(yu) 上青天的川藏天塹變成了通途大道。”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中隊指導員楊桐告訴記者。講起“天路72拐”上最可愛的人的故事,楊桐難掩激動之情:“中隊秉承‘堅守72拐天險、克服72種困難、創造72道業(ye) 績’的理念,大力踐行‘老西藏精神’。每一名官兵都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jun) 人。”
自1996年組建以來,中隊官兵在艱苦條件、惡劣環境中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標準完成任務。先後出色地完成1997年嘎瑪溝大塌方,2003年、2005年田妥泥石流,2005年、2009年、2015年業(ye) 拉山大雪災,2013年昌都地震和同尼村泥石流,2014年同尼村大塌方和嘎瑪溝泥石流,2016年海通溝特大洪水災害,2017年怒江溝大型塌方,2018年“天路72拐”大型泥石流,2019年嘎瑪溝大塌方等重大搶險救援任務。
這支忠誠如磐石、搶險作柱石、奉獻當路石、意誌勝金石的中隊,始終堅持一個(ge) 信仰,就是忠誠、奉獻;始終秉承一種精神,就是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每名官兵到中隊後的第一課就是參觀榮譽室,裏麵存放著記錄中隊24年光輝曆史的一塊塊獎牌、一麵麵錦旗,這些讓一代代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信仰力量,催生強軍(jun) 動力;每逢清明、“八一”建軍(jun) 節,中隊就把官兵集中到怒江橋英雄陣地,在“排長跳江圖”前給大家講述十八軍(jun) 先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英雄壯舉(ju) ,激勵官兵弘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矢誌獻身天路。
“天路72拐”,路窄、彎急、坡陡,雨季飛石塌方,冬季風雪冰凍,時刻考驗著官兵意誌。
春季預防性養(yang) 護,他們(men) 修補冰雪消融、重車碾壓後出現的道路坑槽,要把160攝氏度高溫的瀝青拌合料快速填築、攤鋪,踩著不僅(jin) 燙腳,冒出的黑煙還特別嗆人,一天下來整個(ge) 人都成了瀝青色。夏季養(yang) 護大幹,主要進行路肩加寬、路容整治、邊溝清理等工作。他們(men) 每天起早摸黑出門,披星戴月返營,官兵們(men)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的臉上曬得脫皮起斑,有的雙手滿是血泡,有的連續作業(ye) 下來腰都直不起來。秋季搶險救災,因山體(ti) 疏鬆、降雨頻繁,導致塌方、泥石流不斷,他們(men) 枕戈待旦、聞災即動,部隊幾乎是天天搶、連軸轉;有時多點展開、多處搶通,有時隨搶隨斷、隨斷隨搶,無論是暴雨肆虐還是飛石侵襲,官兵們(men) 始終堅守戰位、無所畏懼。冬季除雪保通,官兵們(men) 頂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yan) 寒清理積雪和暗冰,有的耳生凍瘡紅腫發癢,有的患上雪盲症眼睛紅腫、眼淚直流。
2019年12月,“天路72拐”暴雪不斷,造成20公裏道路受阻,100餘(yu) 名司乘人員被困。災情就是命令,官兵迅速抵達現場。他們(men) 發現路段積雪厚度平均達到1.5米以上,漫山白雪讓人睜不開眼,寒風呼嘯讓人呼吸困難。為(wei) 盡快解救群眾(zhong) ,他們(men) 火速組織人員機械全力搶通。但推進不到一半,除雪機突然熄火,搶通被迫中斷。時間就是生命!操作手李亞(ya) 東(dong) 急忙跳出駕駛室,鑽進車底,一番檢查後才發現是油管凍裂導致機械驟停。找準故障後,李亞(ya) 東(dong) 趴在雪窩裏,用凍僵的雙手拿起扳手,慢慢地把新換油管的螺絲(si) 一轉又一轉地擰緊。機械重新啟動,搶通得以繼續。經過9小時鏖戰,他們(men) 成功打通道路,獲救車輛不停地向官兵們(men) 鳴笛致意,更有藏族同胞感激地呼喊:“金珠瑪米亞(ya) 咕嘟”。
為(wei) 國戍邊不僅(jin) 需要舍小家、顧大家,更需要堅守初心、不計得失。西藏雖遠,可再遠也是祖國的領土;守護天路雖苦,可再苦也得有人去堅守。在守護天路的歲月,中隊官兵無懼心肺增大、血液粘稠等高原性疾病,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枯燥和孤寂,把自己像釘子一樣釘在了這條生命線上。
在中隊服役14年的班長莫未,去年回家休假時,剛進家門就被潑了一盆“冷水”。兩(liang) 歲的女兒(er) 望著他那雙眼通紅、嘴唇發黑、頭發稀少的滄桑“老臉”,嚇得躲在媽媽身後,怎麽(me) 也不願與(yu) 他相認。當他伸出手撫摸女兒(er) 的小臉時,沒想到女兒(er) 卻哇哇大哭起來,原來是他滿是老繭的糙手弄疼了女兒(er) 。他隻能強忍著內(nei) 心的酸楚,微笑著安撫女兒(er) 。類似的情景在中隊官兵中還有很多很多,如果沒有親(qin) 身經曆,根本無法想象高原築路兵的堅守和付出,更無法體(ti) 會(hui) 高原築路兵親(qin) 人們(men) 的堅強與(yu) 不易。
中隊官兵傳(chuan) 承“兩(liang) 路”精神,有著很現實而具體(ti) 的載體(ti) ,多年來,他們(men) 堅持幫扶邦達村貧困戶旺修和四郎;與(yu) 邦達鎮中心小學結成警校一家親(qin) 對子。
漫漫光輝曆程,從(cong) 組建以來,中隊榮立集體(ti) 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武警部隊表彰為(wei) “基層建設先進中隊”,被交通部表彰為(wei) “全國模範道班”,5次被總隊表彰為(wei) “基層建設標兵中隊”“先進基層黨(dang) 支部”。
作為(wei) “兩(liang) 路”精神傳(chuan) 人,中隊官兵接過使命接力棒,紮根雪域天路,堅守在川藏線海拔高、災害多、天路險的業(ye) 拉山,在惡劣的環境下戍守忠誠,無私奉獻,保障著川藏公路的安全暢通和沿線群眾(zhong) 的安居樂(le) 業(ye) 。
記者手記:讓“兩(liang) 路”精神代代相傳(chuan)
益西加措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激勵著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中隊官兵,奮鬥不息,堅毅前行,創造了連續24年在“天路72拐”零傷(shang) 亡的成績,把難於(yu) 上青天的川藏天塹變成了通途大道。
修築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老西藏”們(men) ,用堅定的信仰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書(shu) 寫(xie) 了輝煌的曆史答卷。他們(men) 忠誠於(yu) 黨(dang) 、無私奉獻、勇於(yu) 犧牲的鮮明品格,超越時空,激勵後人。“兩(liang) 路”精神,激蕩時代,“兩(liang) 路”精神,曆久彌新。當年“兩(liang) 路”建設者的美好憧憬,如今已然化為(wei) 燦爛的現實。麵對新時代的壯麗(li) 前景,我們(men) 隻有一代又一代傳(chuan) 承和弘揚他們(men) 的精神和品格,才能更好地賡續紅色基因,發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我們(men) 隻有在“兩(liang) 路”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不忘初心,矢誌奮鬥,才能無愧於(yu) 偉(wei) 大時代,不負人民重托。(記者 益西加措 劉倩茹 旦增 陳荷花 王珊 胡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