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社會(hui) 進步的靈魂,創業(ye) 是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ye) 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客觀把握創新型創業(ye) 規律,對推動創新創業(ye)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新華網《讀懂創新的密碼》欄目邀請高校創新創業(ye) 負責人就各學校創新創業(ye) 實踐展開了探討。日前,西藏民族大學教務處創新創業(ye) 中心副主任方園介紹了西藏民族大學“雙創”教育實踐,解析了高校創新的奧義(yi) 。
西藏民族大學教務處創新創業(ye) 中心副主任方園
產(chan) 學融合 推動地方經濟建設
方園介紹,近年來,西藏經濟蓬勃發展,尤其民營經濟不斷成長,迫切需要產(chan) 業(ye) 和技術的支撐。雙創教育的開展,對學生就業(ye) 、師資整體(ti) 水平提升乃至市場繁榮,都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創新創業(ye) 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的融合是一種必然。”她強調,各學院是學科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基礎和師生科研成果轉化的載體(ti) ,是創新創業(ye) 的核心。由於(yu) 學生很難自主研發高科技、創新型的產(chan) 品或服務,因此教師的指導和實踐經驗尤為(wei) 重要。學生的創新成果,在校外創新創業(ye) 導師的幫助得以進入市場。同時,在校外合作單位以及自治區各項雙創政策的扶持下,高校師生可以最大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創新創業(ye) 工作,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降低創業(ye) 風險。
結合地方特色 積累實踐經驗
方園認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天然的優(you) 勢源於(yu) 自身的地理位置。西藏民族大學是西藏自治區的直屬高校,但校園坐落於(yu) 陝西,陝西省經濟模式較為(wei) 成熟,發展機遇多,市場體(ti) 量大,為(wei) 學生創新創業(ye) 提供了優(you) 良的“試驗場”。在高校雙創教育的幫助下,藏族學生建立了“學生+返鄉(xiang) +農(nong) 牧民脫貧”獨特的創業(ye) 模式。學生通過在校創新積累經驗,學成後返鄉(xiang) 置業(ye) ,與(yu) 農(nong) 牧民合作社聯係,把創新創業(ye) 成果帶回西藏。
“西藏民族大學的創新創業(ye) 工作主要有三個(ge) 板塊,分別是眾(zhong) 創空間、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綜合性創新創業(ye) 競賽。”她介紹,創業(ye) 孵化基地、創新創業(ye) 實訓團隊、創新創業(ye) 聯盟組成了創新創業(ye) 的“眾(zhong) 創空間”。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中創業(ye) 以孵化基地為(wei) 依托,以實訓實踐和技術基礎來進行。學生們(men) 的創新創業(ye) 項目多數以西藏地區實際出發,參與(yu) 各項綜合類創新創業(ye) 競賽,並接受專(zhuan) 家和市場的實質性檢驗。
多資源發展 為(wei) 學生創新創業(ye) 護航
方園強調,對創新創業(ye) 教育,學校在最初實踐時發現校內(nei) 師生與(yu) 校外合作方的思想理念常常會(hui) 產(chan) 生偏差,進而使得科研成果的轉化不夠理想。學校希望未來能夠在創新創業(ye) 教育發展過程中,引入更多校外優(you) 秀導師對校內(nei) 師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指導和培訓,加強與(yu) 校外企業(ye) 交流合作。
另外一方麵,通過提升高校創新創業(ye) 教育的專(zhuan) 業(ye) 培訓,可以更好地擴大創新創業(ye) 範圍,幫助學生引進更多的校外實踐教育平台,使學生從(cong) 就業(ye) 能力到實際創業(ye) 整個(ge) 過程中,充分利用校內(nei) 外資源,為(wei) 創新創業(ye) 項目找到助力和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