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把課堂搬到“世界屋脊”

發布時間: 2021-09-11 09:33:00 來源: 新華網

  向上再向上,海拔3000米、3500米、4000米、5000米,氧含量和溫度都逐步降低。65歲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帶領7名中科院的年輕科考隊員,8月21日至今年教師節,連續21天考察喜馬拉雅山脈災害鏈,這也是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中的一部分。李渝生的工作不僅(jin) 是科考,還承擔著教導年輕研究人員野外科考的任務。

  9月7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區域內(nei) 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前左)和年輕的科考隊員分析問題。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李渝生中等個(ge) 頭,染過的黑發難掩白色的發根,操著一口帶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話,與(yu) 人交談時一直麵帶微笑。21天中,他一直穿著一件偏大的黃色戶外服,袖口已經損壞,戶外鞋也因年久失修無法使用,中途不得不買(mai) 了一雙不到兩(liang) 百元的新鞋。

  9月9日,在西藏阿裏地區內(nei) 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左二)和年輕的科考隊員觀察地貌。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21天的科考,3輛越野車從(cong) 西藏西南部的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到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從(cong) 海拔不到3000米的吉普大峽穀到海拔超過5000米的冰湖朗錯,李渝生和年輕的隊員們(men) 一同爬上陡峭的山坡,走過泥濘的濕地。

  隊員們(men) 的嘴唇裂了、晚上失眠、頭暈頭痛、呼吸急促……有部分隊員不得已退出,但整體(ti) 科考仍在進行。

  “基岩,前麵有基岩!”27歲的科考隊員易樹健看著衛星圖說,通過分析基岩的成分和結構,可以了解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質結構,這也是認識區域自然環境的重要途徑。李渝生說,通過基岩了解地質結構,是研究喜馬拉雅山脈災害鏈的基礎。

  1982年,26歲的李渝生從(cong) 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畢業(ye) 後,跟隨老師王士天在黃河上遊龍羊峽水電站進行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後來,隨著我國水電開發從(cong) 黃河流域轉移至西南地區,他和老師的腳步也抵達四川、雲(yun) 南和西藏的三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

  2005年和2014年,他兩(liang) 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8月24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區域內(nei) 的喜馬拉雅山脈一處雪山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中)和年輕隊員們(men) 合影。 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40年來,他見證了我國西北、西南偏遠地區的變化:從(cong) 隻能搭乘班車、吃饅頭鹹菜,到使用越野車,甚至可以在偏遠的小鎮睡一個(ge) 暖和覺、吃上一口熱乎飯。“這離不開國家整體(ti) 發展和對科研工作的支持。”他說。

  談及21天的工作,易樹健感慨:“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李老師身上學到獨特的分析和探索方法。很多野外現象,我們(men) 以前沒有見過,這就需要李老師引導。地質科考,類似中醫,不能單純靠儀(yi) 器,多年的經驗非常重要。”

  讓他感動的是,在高海拔地區,年輕人都很難適應缺氧環境,何況患有咽炎、止不住咳嗽的李渝生老師。每到一個(ge) 考察點,李渝生都會(hui) 和隊員們(men) 一同爬上陡坡,指導隊員采樣並記錄數據,邊喘著粗氣邊分析相關(guan) 問題。

  9月7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區域內(nei) 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和年輕的科考隊員分析問題。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搞地質,不到實地就沒有發言權。我作為(wei) 一名老教師、老研究人員,有義(yi) 務把我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和技術方法,現場傳(chuan) 授給他們(men) 。我的老師王士天,也是手把手帶我出野外,也是這樣指導我和引導我的。地質考察工作,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的。”李渝生說。

  9月9日,在西藏阿裏地區內(nei) 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左)和年輕的科考隊員觀察地貌。新華社記者 杜剛 攝

  在隊員王昊看來,李渝生教授從(cong) 成都理工大學退休後,原本可以享受安穩的退休生活,但仍然被返聘為(wei)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在高原邊考察邊傳(chuan) 道解惑,是年輕地質人的榜樣。

  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是我國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潰決(jue) 等多種自然災害並發及多發區。李渝生一行人員此次災害鏈科考,一方麵有助於(yu) 當地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另一方麵為(wei) 我國相關(guan) 學科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