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結縣非遺項目“金珠村百甲金代音樂(le) ”表演現場。通訊員 倫(lun) 珠澤仁 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記憶。近年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通過非遺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工程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搶救、發掘、創新、展示、轉化力度,推動非遺保護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文旅發展,擦亮了區域文化品牌,賦予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多文化內(nei) 涵。
非遺項目名錄質量齊增。山南市通過聚合各方力量積極發掘和申報非遺項目,截至目前,共申報成功“紮囊木雕”“門巴族薩瑪民歌”“敏珠林寺藏香”製作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290項、傳(chuan) 承人242名。其中,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1項,國家級非遺14項、國家級傳(chuan) 承人16名。有自治區非遺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18個(ge) 、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4名;貢嘎縣“傑德秀邦典”編織技藝等3個(ge) 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錯那縣麻麻鄉(xiang) 成為(wei) 首批自治區非遺特色鄉(xiang) ,不斷健全了名錄保護體(ti) 係,形成了“藏源”非遺集群,拓展了非遺保護空間。
交流展示舞台拓寬。山南市通過“走出去”打造對外交流“金名片”,眾(zhong) 多優(you) 秀非遺項目多次參加區內(nei) 外大型活動,增強了傳(chuan) 承成果對外傳(chuan) 播效益。2017年,乃東(dong) 區“澤帖爾”編織技藝傳(chuan) 承人巴桑被評為(wei) 年度紡織非遺推廣大使;2018年瓊結“久河卓舞”作品《山南鼓舞》榮獲全國民間文藝界最高獎“山花獎”;2019年“門巴阿吉拉姆”赴內(nei) 蒙古參加“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遺展”活動;2020年貢嘎“克西木雕”傳(chuan) 承人土登作品“切瑪盒”成為(wei) 西藏唯一入圍杭州工藝周的作品;乃東(dong) 區“澤帖爾”編織技藝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金獎,進一步彰顯山南文化軟實力。
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生機勃勃。“十三五”以來,各級財政共投入3330.31萬(wan) 元,對山南市50個(ge) 非遺項目和35支民間業(ye) 餘(yu) 藏戲隊進行扶持和搶救性恢複演出,完成29支民間業(ye) 餘(yu) 藏戲隊、14支卓舞隊和民間歌舞項目傳(chuan) 習(xi) 所建設。民間業(ye) 餘(yu) 藏戲隊共開展藏戲演出活動640場,惠及觀眾(zhong) 384353人次。瓊結“雪阿吉拉姆”、紮囊“紮塘藏戲”等相繼恢複演出;措美“當許藏戲”《朗薩斐蚌》實現複排;藏戲劇目《頓月頓珠》搬上舞台,進一步補齊山南藏戲劇目的短板,傳(chuan) 統八大藏戲劇目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成果轉化助推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山南市注重非遺保護成果轉化,讓非遺項目通過經濟增值實現振興(xing) 發展,帶動致富增收。2017年以來,山南市102項傳(chuan) 統工藝類項目實現創收6730萬(wan) 元,帶動貧困戶1401人次;組織各類交流演出111場,群眾(zhong) 演藝實現增收607.296萬(wan) 元。乃東(dong) 區民族嘩嘰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16家“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發展迅速,效益向好。2019年由北京服裝學院主導,重點以“澤帖爾”麵料為(wei) 主,精心推出“雅魯藏布”現代藏裝係列服飾70套284件,並亮相“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服飾秀活動,打造了非遺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新名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