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嘎:岡仁波齊腳下曬幸福
圖為(wei) 巴嘎鄉(xiang) 。 記者 溫凱 洛桑旦增 達珍 紮西羅布 攝
6月22日,先遣分隊到達普蘭(lan) 境內(nei) 的巴格海子,這裏海拔低,水草較好,彭青雲(yun) 決(jue) 定在海子邊安營休整,等待安誌明的後續部隊。
誰也沒想到,在休整中,分隊又犧牲了王永平等四人。
6月24日下午,安誌明的後續部隊到達巴格海子。駱駝又馱來4具屍體(ti) 。翻越一個(ge) 達阪,9位同誌永遠閉上了眼睛。達阪還是那麽(me) 不動聲色,像是早就把這一切準備好了似的。
——摘自《進藏英雄先遣連》
久瑪錯仿佛一條長蛇蜿蜒曲折,湖麵如鏡,湖濱花草豐(feng) 美,湖的一側(ce) 還能欣賞到岡(gang) 底斯山脈主峰岡(gang) 仁波齊峰的壯麗(li) 風景。
據《喜馬拉雅豐(feng) 碑》一書(shu) 記載和“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實地考證,久瑪錯很可能就是當年先遣分隊安營休整的“巴格海子”。先遣分隊在翻越岡(gang) 仁波齊附近的東(dong) 君拉達阪時,犧牲了9位戰士。
當地牧民次仁達傑告訴我們(men) ,他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說起先遣連和後續部隊從(cong) 久瑪錯經過的故事。小時候,跟隨父母放牧時,他還在久瑪錯看到過駱駝的骸骨。
時至今日,先遣連的足跡已經幾乎找尋不到。倒是有不少從(cong) 改則過來的群眾(zhong) 要經過此地,問起他們(men) 的目的地,一致的回答都是“去巴嘎!”
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坐落在岡(gang) 仁波齊腳下,每年夏季,來巴嘎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鄉(xiang) 裏的賓館常常爆滿。
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巴嘎鄉(xiang) 群眾(zhong) 依托岡(gang) 仁波齊旅遊資源,利用自家的犛牛和馬匹,為(wei) 遊客提供運輸服務,陸續吃上了“旅遊飯”。後來鄉(xiang) 裏又成立了犛牛運輸隊等集體(ti) 經濟合作組織,年收入上千萬(wan) 元,帶動了不少群眾(zhong) 過上了小康生活。
近年來,為(wei) 了解決(jue) 部分群眾(zhong) 的住房和發展問題,普蘭(lan) 縣和巴嘎鄉(xiang) 累計安排了27戶103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搬到了巴嘎鄉(xiang) 政府旁邊的塔爾欽集中安置點。
在這座現代化的小區裏,一排排黃色的藏式民居整齊劃一,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小區周邊學校、醫院、農(nong) 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孩子們(men) 在巷子裏奔跑嬉鬧,老人們(men) 圍攏在一起拉家常。
索南次仁是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雄巴村一組的村民,曾經過著逐草而牧、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由於(yu) 家裏人口多、牲畜少,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搬來塔爾欽集中安置點後,全家人不僅(jin) 住進了好房子,也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醫療條件,收入直線上升。
索南次仁的女兒(er) 旦增旺姆通過參加當地政府開展的廚師技能培訓,學了一手好廚藝,2020年,在鄉(xiang) 裏開起了餐館。“雖然今年餐館隻營業(ye) 了兩(liang) 個(ge) 月左右,但是收入有2萬(wan) 餘(yu) 元,為(wei) 家裏減輕了很大的負擔,感謝黨(dang) 和政府,我一定努力提高自己的廚藝,為(wei) 家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旦增旺姆開心地說。
“挪窮窩”與(yu) “換窮業(ye) ”並舉(ju) ,安居與(yu) 樂(le) 業(ye) 並重,搬遷與(yu) 脫貧同步——這是巴嘎鄉(xiang) 脫貧攻堅工作呈現的可喜亮點。
巴嘎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次仁巴珠介紹說,巴嘎鄉(xiang) 結合區域優(you) 勢和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推動搬遷群眾(zhong) 投入到產(chan) 業(ye) 發展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同時,積極開展“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通過講述勤勞致富的典型事跡,引導搬遷群眾(zhong) 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極大地提高了大家靠雙手勤勞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次仁念紮是巴嘎鄉(xiang) 致富的又一個(ge) 典型。他曾經和年邁的父母擠在一頂不大的帳篷中,父母沒有穩定的收入,每年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一家人極為(wei) 發愁的大問題。
2017年,對於(yu) 次仁念紮一家來說是一個(ge) 轉折點。那年暑假,他們(men) 一家搬進了塔爾欽集中安置點,住進了新居。他激動地說:“以前上學回家時,坐車到了鄉(xiang) 裏後,還要坐好幾個(ge) 小時的車才能到家,現在一到鄉(xiang) 裏就到家了。”
大學畢業(ye) 後,次仁念紮在家門口開了一間茶館,還得到了鄉(xiang) 裏的各種政策補貼。現在,除了在村裏擔任管理員的每年固定工資6000元以外,加上開茶館的收入,次仁念紮的年收入超過了10萬(wan) 元,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作為(wei) 一名剛畢業(ye) 不久的大學生,我要杜絕‘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家人和村民致富,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次仁念紮自信滿滿地說。
2020年,巴嘎全鄉(xiang) 如期脫貧。
岡(gang) 仁波齊見證了70年前先遣分隊的艱難跋涉,也見證了70年後巴嘎鄉(xiang) 群眾(zhong) 的脫貧曆程。生活在岡(gang) 仁波齊腳下的人們(men) ,迎來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進藏英雄先遣連普蘭縣舊址背後的新故事
6月1日,開完了李狄三的追悼會,指導員李子祥、副連長彭青雲分別率領45名戰士組成的兩支先遣分隊,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東君拉大阪,於6月29日抵達普蘭。 [詳細] -
【追尋先遣連足跡】普蘭:宜商宜旅好風光
進抵位於中國最西南部的縣城普蘭,成為整個遠征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詳細] -
普蘭邊防連:“永遠做先遣連的傳人”
雄壯的國歌在靜寂的營區響起,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升旗台兩側護衛的戰士手中鋼槍閃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