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日土縣烏江村:雪山腳下書寫對祖國的一片赤誠

發布時間: 2021-10-12 09:24: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f10cc0e3-0fa6-4aab-929c-2edb52396455.jpg
圖為(wei) 烏(wu) 江村。記者 洛桑旦增 攝

  9月底,我們(men) 加強連和先遣分隊追匪到日土宗。安誌明也率2個(ge) 連隊趕到,我們(men) 連夜殺進了叛匪營地,匪徒早已逃走……戰後,我們(men) 用105峰駱駝組織了一個(ge) 運輸隊,支援阿裏部隊。

  ——摘自《喜馬拉雅豐(feng) 碑》

  在碧波蕩漾的班公湖畔,坐落著風光秀美、和諧文明的日土縣多瑪鄉(xiang) 烏(wu) 江村。我們(men) “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來到烏(wu) 江村,在這裏,記者了解到了一段段烏(wu) 江村群眾(zhong) 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防建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三當向導越昆侖(lun)

  丹增加措於(yu) 上世紀70年代就已離世,他的故事是60歲的原烏(wu) 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嘎桑龍白講給記者聽的。

  “丹增加措是烏(wu) 江村本地人,我的父親(qin) 和他很熟。小的時候,我就聽父親(qin) 講他三次為(wei) 部隊當向導,翻越昆侖(lun) 山的故事。”嘎桑龍白說。

  由於(yu) 先遣連進軍(jun) 阿裏的路線過於(yu) 危險,在1951年秋,阿裏和平解放後不久,阿裏騎兵支隊派出偵(zhen) 察部隊,準備探索出一條從(cong) 新疆大紅柳灘至噶大克的新的駝隊運輸路線。

  要想在巍巍昆侖(lun) 找出一條新路,那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當年,部隊來到烏(wu) 江村尋求當地群眾(zhong) 幫助,得知丹增加措曾經多次往返西藏和新疆兩(liang) 地,便邀請他作為(wei) 向導,隨部隊一起探路。

  麵對部隊的邀請,丹增加措沒有絲(si) 毫的猶豫,毅然與(yu) 部隊官兵踏上前往新疆的艱苦征程。期間,他們(men) 先後穿過茫茫藏北無人區,翻過海拔超過5000米的拉納拉達阪和奇台達阪,曆時7天,終於(yu) 抵達大紅柳灘,為(wei) 進出阿裏開辟了一條新路。

  “據老一輩講,在新藏公路修通以前,阿裏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基本都靠這條路。”嘎桑龍白說。

  1952年,新藏公路開始籌建,部隊再次找到老朋友丹增加措幫忙探路。這次,他又帶著部隊找到了一條從(cong) 日土宗到大紅柳灘的新路,1957年通車的新藏公路就是基本按照這條路線修建的。這條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的高原公路,成為(wei) 保障祖國邊疆安全和新藏兩(liang) 地經濟建設的重要路線,時至今日,仍是西藏和新疆之間往來的唯一道路。

  時間來到上世紀60年代,測繪部隊來到烏(wu) 江村勘測新藏兩(liang) 地的邊界線,丹增加措再次陪著部隊鑽進昆侖(lun) 山。

  從(cong) 駝隊運輸線路到新藏公路再到界線測繪,丹增加措三次擔任向導,詮釋了一名普通牧民群眾(zhong) 赤誠的愛國之心。

  守護祖國的邊境線

  烏(wu) 巴·平措南加一家五代人都生活在烏(wu) 江村。從(cong) 第一代人在這裏蓋羊圈、安家,到第四代人在科技戰線上頗有建樹,幫助當地配備科技特派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再到如今考上大學、走出阿裏的第五代人義(yi) 無反顧返回家鄉(xiang) 工作,幾代人念茲(zi) 在茲(zi) ,始終做著同一件事:守護祖國的邊境線。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烏(wu) 巴·平措南加作為(wei) 家族第三代傳(chuan) 人,接過守邊衛國的曆史使命,多次不顧安危協助部隊解決(jue) 困難。

  一年冬天,邊防連要把羊群從(cong) 封凍的班公湖南岸趕往北岸時,遭遇天寒路滑,大部分羊滑倒在冰上,隨時會(hui) 出現凍傷(shang) 、凍死的情況。烏(wu) 巴·平措南加得知後,立即趕往事發地,幫助部隊把羊群安全拉上岸。隨後,他又主動提出把這些羊合到自家的羊群裏,義(yi) 務替部隊放牧到春季。

  還有一年,鄰國部隊轉移了哨所。熟悉地形的烏(wu) 巴·平措南加在邊境線上艱難跋涉,幫助部隊偵(zhen) 察到了對方新的哨所。

  後來,一場邊境衝(chong) 突發生了。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烏(wu) 巴·平措南加毫不猶豫,將家裏的170多隻羊以及糧食、茶、酥油、糌粑捐獻給部隊,並精心挑選出90頭犛牛,拋下妻兒(er) 父母,帶著村裏20多名青年,冒著炮火,在100多公裏的運輸線上,拚盡全力為(wei) 部隊來回運送了整整兩(liang) 個(ge) 月的給養(yang) ,直到戰鬥勝利。

  1984年,烏(wu) 巴·平措南加當選為(wei) 日土縣政協委員,2008年離世,享年79歲。

  軍(jun) 民團結一家親(qin)

  烏(wu) 江村以嘎桑龍白為(wei) 代表的幹部群眾(zhong) 繼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chuan) 統,全力推進阿裏地區“擁軍(jun) 愛民第一村”建設,續寫(xie) 了一段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軍(jun) 民團結一家親(qin) 的佳話。

  1980年,19歲的嘎桑龍白在老一輩英雄故事的熏陶下,加入民兵組織,承擔起為(wei) 國守邊巡邊的職責,一幹就是12年。期間,因表現突出,他被提拔為(wei) 民兵排長,並榮立三等功一次。

  “那時條件很差,我們(men) 巡邊基本上都是靠步行,一趟下來要走40多公裏。”嘎桑龍白說,“每年大概巡邊20多次,再惡劣的天氣也得去。”

  1996年至2017年,嘎桑龍白一直擔任烏(wu) 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期間,有條部隊和群眾(zhong) 放牧常走的道路年久失修、路況極差,為(wei) 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嘎桑龍白四處奔走,爭(zheng) 取到了道路硬化項目,解決(jue) 了這一影響出行的問題。

  在嘎桑龍白的積極推動下,近年來,烏(wu) 江村先後打造了村委會(hui) 國防雙擁教育陣地,每季度開展一次國防教育和雙擁教育,建起了軍(jun) 民共建文化站、共建林。在“七一”“八一”等重要節點,組織駐地部隊和群眾(zhong) 開展植樹造林、軍(jun) 民聯歡、歌舞比賽、“雙語”學習(xi) 等活動。同時,駐地部隊也會(hui) 對群眾(zhong) 開展不定期的送溫暖活動,僅(jin) 2020年就開展8次醫療服務,服務群眾(zhong) 87戶、537人,極大地增進了軍(jun) 民魚水深情,夯實了軍(jun) 地共建基礎。

  “現在,老百姓再也不用冒著危險前去支援部隊了,但是我們(men) 為(wei) 國戍邊的心始終沒有變過。”嘎桑龍白說。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