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德錄:先遣連藏語翻譯員的傳奇人生
圖為(wei) 喬(qiao) 德錄(前排右一)生前與(yu) 家人的合影。圖片由喬(qiao) 德錄女兒(er) 喬(qiao) 玲提供
喬(qiao) 德錄檔案:
喬(qiao) 德錄,男,藏族,又名:敖市,1921年出生在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feng) 藏族鄉(xiang) 青稞地村。1960年7月17日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喬(qiao) 德錄的一生經曆頗豐(feng) 。1941年從(cong) 軍(jun) ,後隨陶峙嶽部隊在新疆和平起義(yi) ,於(yu) 1949年9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1950年4月起,先後在新疆軍(jun) 區獨立騎兵師、進藏英雄先遣連、西藏軍(jun) 區阿裏騎兵支隊、西藏阿裏軍(jun) 區情報二處等擔任過藏語翻譯。於(yu) 1970年5月轉業(ye) ,被分配至張掖原森林管理局、地區林業(ye) 局、林業(ye) 處等單位工作;1979年任張掖原地區林業(ye) 處工會(hui) 副主席(副縣級待遇);1984年7月離休,2012年12月29日在張掖去世,享年92歲。
2012年12月29日,阿裏地區日土縣人民武裝部部長魯忠輝趕到甘肅省張掖市,將一麵鮮紅的黨(dang) 旗覆蓋在一位剛剛離世的老戰士身上,深切緬懷他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事業(ye) 作出的貢獻。
他就是進藏先遣連藏語翻譯員——喬(qiao) 德錄。
站在一旁的顧芝蘭(lan) 老人失聲痛哭。斯人已去,她百感交集。老伴喬(qiao) 德錄生前向她坦露過心聲:“我活了一輩子,經曆過無數事情,沒有別的要求,隻希望在我死後,能夠把黨(dang) 旗覆蓋在我的身上,我就死而無憾了!”
遺體(ti) 告別儀(yi) 式結束後,按照喬(qiao) 老生前遺願,部分骨灰灑到他的家鄉(xiang) 。
英雄魂歸故裏。
家鄉(xiang) 的山水依然記得當年那個(ge) 少年。“第一個(ge) 把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肅南祁豐(feng) 人”“進藏先遣連的東(dong) 納驕子”,家鄉(xiang) 人至今這樣傳(chuan) 頌著他的故事。
1921年,喬(qiao) 德錄出生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feng) 藏族鄉(xiang) 的一個(ge) 小山村青稞地村。據史料記載,祁豐(feng) 藏族原居西康,元朝時遷徙到此,後定居此地,史稱東(dong) 納部族。
童年時期,喬(qiao) 德錄的爺爺、父親(qin) 相繼過世,他與(yu) 母親(qin) 、兄嫂、侄子一家五口擠在一個(ge) 屋簷下,艱難維持生計。
18歲時,喬(qiao) 德錄暗下決(jue) 心,要走出大山。1939年,他從(cong) 家鄉(xiang) 徒步來到肅州城(今酒泉市),邊行乞邊找差事。遇到征兵,他不假思索報名,成為(wei) 國民黨(dang) 創辦的“西部青年訓練團”(以下簡稱“西訓團”)的一員。
在“西訓團”,喬(qiao) 德錄經過三年文化課培訓結業(ye) ,考入黃浦軍(jun) 校西安分校學習(xi) ,於(yu) 1945年5月畢業(ye) ,被分配到國民黨(dang) 新疆陶峙嶽所在部隊。
1949年9月,喬(qiao) 德錄隨陶峙嶽部隊在新疆參加了和平起義(yi) 。新疆解放後,他又隨所在部隊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改編,從(cong) 此,開啟了他為(wei) 人民解放事業(ye) 不懈奮鬥的嶄新人生。
在新疆獨立騎兵師一團一連,喬(qiao) 德錄以文武雙全、政治堅定而名聲在外。1950年的一天,喬(qiao) 德錄接到通知,到師部去一趟。師長何家產(chan) 對喬(qiao) 德錄說:“中央決(jue) 定進軍(jun) 西藏,成立先遣連,你要擔任進藏先遣連藏語翻譯,有沒有困難?”就這樣,喬(qiao) 德錄成為(wei) 師長何家產(chan) 親(qin) 點的藏語翻譯,加入到那個(ge) 後來被毛主席連呼三次“蓋世英雄”的進藏英雄先遣連。
作為(wei) 一名藏語翻譯員,喬(qiao) 德錄跟隨進藏先遣連到達阿裏,與(yu) 當地藏族群眾(zhong) 接觸和工作時,才慢慢了解到,藏語不僅(jin) 有方言,還有很多無法直譯的外來語,比如“解放軍(jun) ”。在進藏之初,副連長彭青雲(yun) 問喬(qiao) 德錄:“‘解放軍(jun) ’藏語怎麽(me) 說?”因為(wei) 沒有可借鑒的譯法,喬(qiao) 德錄思來想去,翻譯成了 “夏保”,這在康巴方言裏,是“朋友”的意思。
在喬(qiao) 德錄心裏,解放軍(jun) 任何時候都是藏族群眾(zhong) 的“夏保”。沒想到,他這一句“夏保”,拉近了解放軍(jun) 與(yu) 群眾(zhong) 的關(guan) 係,不僅(jin) 得到信任,也為(wei) 後來的阿裏解放事業(ye) 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cong) 1950年10月駐紮紮麻芒堡到次年開春,先遣連的葬禮接連不斷。喬(qiao) 德錄也多次麵臨(lin) 過險境。一次,他外出執行偵(zhen) 察任務,在暴風雪中不慎滑落雪山,整個(ge) 人半吊在懸崖邊,滿身是血,要不是戰友及時趕到將他救回,他可能早已命喪(sang) 雪原。
1950年11月,藏北的寒風愈發淩冽。距離紮麻芒堡東(dong) 南20公裏的嶺崆,一座臨(lin) 時搭建的帳篷裏,先遣連總指揮長李狄三帶著翻譯員喬(qiao) 德錄和通訊員,與(yu) 阿裏噶本地方政府派的秘書(shu) 才旦朋傑和管家紮西才讓開啟艱難的談判。3天的談判中,喬(qiao) 德錄嚴(yan) 謹認真地做好翻譯工作,最終雙方簽署了《五項協議》。
西藏和平解放後,喬(qiao) 德錄和先遣連及後續部隊的280名官兵繼續在阿裏駐防邊關(guan) ,堅守國土。
1955年春,喬(qiao) 德錄第一次獲得回鄉(xiang) 探親(qin) 機會(hui) 。在此期間,他與(yu) 同村比他小十幾歲的藏族姑娘顧芝蘭(lan) 結為(wei) 夫妻。
探親(qin) 結束後,喬(qiao) 德錄與(yu) 愛人顧芝蘭(lan) 一同返回阿裏。然而,長期生活在河西走廊邊的顧芝蘭(lan) 無法適應阿裏惡劣的自然環境,一年後,由部隊協調到喀什商業(ye) 局工作,喬(qiao) 德錄則繼續在阿裏駐防。自此,這對恩愛夫妻過上了相隔千餘(yu) 公裏的分居生活。
1970年,喬(qiao) 德錄從(cong) 部隊複員,攜妻女回到原籍張掖,夫妻倆(lia) 一同被分配到林業(ye) 部門,當上林業(ye) 工人,一家四口繼續過著聚少離多的日子,1984年正式離休。
在女兒(er) 喬(qiao) 玲心裏,父親(qin) 除了話少,最愛給全家做飯,也做得一手好飯。而在妻子顧芝蘭(lan) 心裏,她這一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給了喬(qiao) 德錄。
……
時光,為(wei) 喬(qiao) 德錄定格了不一樣的人生曆程,亦如他年輕時偉(wei) 岸的身軀和帥氣的麵龐。他曾經和戰友跨馬躍昆侖(lun) ,曆經九死一生;他們(men) 曾進軍(jun) 藏北無人區,將五星紅旗樹立在雪域高原。
70年前,進藏英雄先遣連的英名,便已經留垂青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南疆軍區某合成團一連:英雄,在這裏誕生
此時此刻,東風勁吹,紅旗獵獵,戰鼓齊鳴,戰馬嘶叫,歡送場麵一片沸騰……[詳細] -
獅泉河鎮:革命先輩的憧憬成為現實
獅泉河烈士陵園裏,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先遣連烈士的陵墓坐北朝南,俯瞰著整個獅泉河鎮。[詳細] -
巴嘎:岡仁波齊腳下曬幸福
久瑪錯仿佛一條長蛇蜿蜒曲折,湖麵如鏡,湖濱花草豐美,湖的一側還能欣賞到岡底斯山脈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壯麗風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