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探訪亞東縣東嘎會晤所在地——三崗新村,流淌著建設邊疆的紅色血脈

發布時間: 2021-10-30 09:14:00 來源: 西藏日報

7f90bd75-6e38-4b52-a8c0-ec5eb501b694.jpg
圖為(wei) 亞(ya) 東(dong) 縣農(nong) 牧民黨(dang) 員在東(dong) 嘎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參觀。記者 劉凡 攝

  “再唱山歌給黨(dang) 聽,我把歌兒(er) 獻給你,五十六個(ge) 民族同唱一首歌,我們(men) 一起再唱山歌……”

  在東(dong) 嘎會(hui) 晤所在地——亞(ya) 東(dong) 縣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汝丙崗村東(dong) 嘎寺,張經武將軍(jun) 雕像前,亞(ya) 東(dong) 縣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崗古村、如丙崗村和駐村工作隊的50多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冒著瀝瀝細雨,聚集在這裏,開展“銘記黨(dang) 的光輝曆程 主動作為(wei) 再創輝煌”主題黨(dang) 日活動。他們(men) 重溫入黨(dang) 誓詞、參觀東(dong) 嘎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齊聲高唱《再唱山歌給黨(dang) 聽》,慶祝建黨(dang) 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1951年的東(dong) 嘎會(hui) 晤,作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進程中的一次重要曆史事件被載入史冊(ce) ,東(dong) 嘎寺也由此成為(wei) 具有重要曆史意義(yi) 的紅色遺址。

  時代的巨輪滾滾前進,曆經70年的歲月滄桑,東(dong) 嘎寺那一座座老房子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崢嶸歲月裏的故事。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開展以來,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黨(dang) 員幹部和遊客來到這裏,踏尋紅色足跡,感悟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與(yu) 使命,感受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

  憶往昔崢嶸歲月

  踐初心不辱使命

  正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記者一行來到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

  東(dong) 嘎寺前,張經武將軍(jun) 雕像依然栩栩如生。70年前,毛澤東(dong) 主席豐(feng) 澤園點將,從(cong) 此,張經武將軍(jun) 就與(yu) 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依托東(dong) 嘎會(hui) 晤這一曆史事件打造的東(dong) 嘎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是亞(ya) 東(dong) 縣第一座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隨著講解員的講述,那一段往事仿佛曆曆在目。1951年1月2日,十四世達賴攜噶廈地方政府官員到達西藏南部邊境重鎮亞(ya) 東(dong) 。迫於(yu) 中央人民政府的嚴(yan) 正立場和國際輿論的譴責,外國勢力不得不改變明目張膽支持“西藏獨立”的一貫做法。十四世達賴進退維穀,滯留在亞(ya) 東(dong) ,留駐東(dong) 嘎寺。一方麵,隨行的多數地方政府官員認為(wei) “獨立”無望,依靠外國勢力行不通,抵抗也是死路一條;另一方麵,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讓他們(men) 看到了希望,認為(wei) 隻有依靠祖國才有出路。同年2月,噶廈地方政府作出了派代表赴北京談判的決(jue) 定。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在北京簽訂。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由於(yu) 噶廈地方政府內(nei) 部親(qin) 帝勢力的阻撓,十四世達賴及噶廈地方政府對協議遲遲不表態。不僅(jin) 如此,一些親(qin) 帝國主義(yi) 分子重彈出走國外的老調。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毛主席和黨(dang) 中央決(jue) 定派張經武作為(wei)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到亞(ya) 東(dong) 會(hui) 晤十四世達賴,敦促他返回拉薩。

  張經武率十八軍(jun) 聯絡部部長樂(le) 於(yu) 泓等隨行人員及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幾經輾轉,於(yu) 1951年7月14日到達亞(ya) 東(dong) ,並於(yu) 7月16日在東(dong) 嘎寺與(yu) 十四世達賴正式會(hui) 晤。

  東(dong) 嘎會(hui) 晤,促使十四世達賴一行於(yu) 7月21日踏上返回拉薩的歸程,帝國主義(yi) 勢力和西藏地方反動上層慫恿十四世達賴外逃的圖謀,最終以失敗告終。

  1951年11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52師154團奉命進駐亞(ya) 東(dong) 。在當時西藏連接其他省市的公路尚未修通的情況下,由154團組建亞(ya) 東(dong) 修建運輸委員會(hui) ,利用邊境交通通道轉運、儲(chu) 存糧食和其他物資。

  1952年7月17日,154團進駐帕裏、亞(ya) 東(dong) ,成為(wei)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進駐亞(ya) 東(dong) 的第一支部隊,從(cong) 而結束了亞(ya) 東(dong) 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曆史。

  接過曆史接力棒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經查閱資料,記者了解到,十八軍(jun) 52師154團是1952年7月進抵亞(ya) 東(dong) 的,這標誌著從(cong) 此打開了江孜通往邊境的通道。154團進駐亞(ya) 東(dong) 後,一邊修路,一邊宣傳(chuan) 黨(dang) 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模範執行解放軍(jun)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給當地群眾(zhong)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的亞(ya) 東(dong) 縣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東(dong) 與(yu) 不丹交界。1960年始建上亞(ya) 東(dong) 區,1988年撤區設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下轄崗古、汝丙崗、嘎林崗3個(ge) 行政村,共有416戶、1110人。

  談到當年的曆史,亞(ya) 東(dong) 鄉(xiang) 汝丙崗村黨(dang) 支部原書(shu) 記、65歲的羅桑旦增如數家珍。

  “那時,我才七八歲。解放軍(jun) 住到了村裏,他們(men) 每天都要到幾公裏外的瑪曲河背水,還經常幫村裏的百姓幹活,教孩子們(men) 識字。”人民解放軍(jun) 愛民親(qin) 民的故事,感染了包括羅桑旦增在內(nei) 的當地群眾(zhong) 。

  上世紀70年代,上亞(ya) 東(dong) 區先後有很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他們(men) 不僅(jin) 主動幫助孤寡老人和“五保戶”送物資、打掃衛生、做農(nong) 活,還主動承擔起照顧孤寡老人的活。羅桑旦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次仁曲宗、次仁朗傑、普布歐珠這些老一輩共產(chan) 黨(dang) 員也成為(wei) 羅桑旦增心中的偶像。

  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和他們(men) 一樣的人!羅桑旦增開始有了強烈的入黨(dang) 意願。

  1992年,羅桑旦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97年,羅桑旦增當選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一幹就是24年。

  “解放軍(jun) 來了,不僅(jin) 自帶幹糧到村裏幫助群眾(zhong) 幹農(nong) 活、背水,還經常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來,送給我們(men) 吃,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非常感激解放軍(jun) 。”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嘎林崗村81歲的老黨(dang) 員桑布回憶說。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拉開序幕。桑布告訴記者:“西藏和平解放,亞(ya) 東(dong) 才有了太陽。自己的家自己當,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黨(dang) 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當地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時間來到2011年,“9·18”地震將美麗(li) 的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變得滿目瘡痍。災後重建時,亞(ya) 東(dong) 縣將嘎林崗、汝丙崗、崗古三個(ge) 村整體(ti) 搬遷至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林馬塘,將災後重建與(yu) 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對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進行重新規劃、集中打造,高起點、高標準地打造了城鎮化建設示範點和集生活休閑、生態體(ti) 驗、民俗欣賞、創意農(nong) 業(ye) 體(ti) 驗、公共服務體(ti) 係於(yu) 一體(ti) 的“三崗新村”。

  如今,一個(ge) 錯落有致的邊境新村拔地而起,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當地群眾(zhong) 隻需花5萬(wan) 元就能住進漂亮的二層小樓,五星紅旗在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飄揚。

  崗古村67歲的村民米瑪拉姆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給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men) 一定要倍加珍惜,銘記黨(dang) 的恩情,永遠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

  如今,60多歲的羅桑旦增退休不褪色,依然發揮著餘(yu) 熱。每月15日、30日晚上,在汝丙崗村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時,他經常結合自身經曆給黨(dang) 員群眾(zhong) 講黨(dang) 史。一些年齡較大、腿腳不便的老人參會(hui) 不便,羅桑旦增就白天把他們(men) 召集起來,宣傳(chuan) 黨(dang) 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針對村裏人口老齡化以及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激情不高的情況,汝丙崗村新當選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仁羅旦帶領村“兩(liang) 委”,製定了新的發展思路:一方麵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一方麵大力加強紅色教育,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羅桑旦增、次仁羅旦兩(liang) 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用實際行動傳(chuan) 承著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使命;老黨(dang) 員桑布一家也在傳(chuan) 承紅色血脈,祖孫四代18口人,已有4名正式黨(dang) 員,一名入黨(dang) 積極分子,這個(ge) 數據還將不斷刷新;作為(wei) 邊境鄉(xiang) ,全鄉(xiang) 每家每戶都派人輪流去邊境一線放牧守邊……

  據統計,截至目前,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共有黨(dang) 員144名,其中正式黨(dang) 員135名、預備黨(dang) 員9名。

  當年革命先輩在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注入的紅色基因,已經融入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血脈,賡續不斷,紅色血脈正激發出無窮的奮進力量。

  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前程似錦

  位於(yu) 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瑪曲河畔的亞(ya) 東(dong) 生態產(chan) 業(ye) 園,總投資2.5億(yi) 餘(yu) 元,2017年開始建設, 2020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是一家集亞(ya) 東(dong) 鮭魚孵化、養(yang) 殖、冷鏈運輸、產(chan) 品開發等於(yu) 一體(ti) 的企業(ye) 。

  走進產(chan) 業(ye) 園,記者遇到了來自三崗新村的養(yang) 殖能手丹增拉傑。2015年,丹增拉傑參加了上海海洋大學組織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培訓,然後進入產(chan) 業(ye) 園工作。“除去五險一金,我每月工資到手有4000多元,還能學到養(yang) 魚技術。”丹增拉傑笑著說,“能在家門口就業(ye)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近年來,在穩定糧食生產(chan) 的基礎上,結合亞(ya) 東(dong) 縣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在充分征求群眾(zhong) 意見後,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各村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發展,成立合作社,創新利益聯結機製,將產(chan) 業(ye) 與(yu) 群眾(zhong) “綁”在一起,建立獎勵機製,激發合作社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去年,崗古利民生態勞務合作社總收入10萬(wan) 元,參加合作社的80戶農(nong) 牧民分紅6.5萬(wan) 元;崗古蔬菜種植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總收入2.3萬(wan) 餘(yu) 元,參加合作社的67戶農(nong) 牧民分紅1.4萬(wan) 餘(yu) 元;汝丙崗土雞養(yang) 殖合作社總收入16萬(wan) 餘(yu) 元,參加合作社的73戶農(nong) 牧民分紅10.5萬(wan) 元;汝丙崗紮西塔吉黃牛農(nong) 牧民養(yang) 殖合作社共收入12.85萬(wan) 元,參加合作社的33戶農(nong) 牧民分紅7.37萬(wan) 元;上亞(ya) 東(dong) 曲冬鮭魚合作社總收入77萬(wan) 元,參加合作社的45戶農(nong) 牧民分紅50萬(wan) 元……

  2020年,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國民經濟總產(chan) 值3600餘(yu) 萬(wan) 元,同比增長35%,人均收入達20158元,同比增長36%;全鄉(xiang) 共有大車32輛,小車94輛,摩托車163輛……

  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三崗新村先後被評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自治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先行示範村。

  受益於(yu) 自治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先行示範村的政策支持,下一步,上亞(ya) 東(dong) 鄉(xiang) 將全力推進三崗新村地下管網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升級、做大做強做優(you) 產(chan) 業(ye) ……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