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技術援藏:在雪域高原譜寫水利惠民之歌

發布時間: 2021-11-02 08:57: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中秋節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今年的中秋節,李誌晶和團員們(men) 卻隻能在雪域高原上與(yu) 家人“千裏共嬋娟”。

  今年35歲的李誌晶是長江科學院河流研究所的一名高級工程師,也是水利部第五批“組團式”技術援阿團(以下簡稱“第五批技術援阿團”)的團長。今年7月,他和14名來自全國水利係統的技術專(zhuan) 家來到西藏阿裏,開展為(wei) 期3個(ge) 月的技術援助工作。

  “和此前的技術援阿團相比,我們(men) 團最突出的特點是年輕,15名成員中12名是80後和90後。他們(men) 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西藏,更是第一次來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裏。”李誌晶說。

  得知入選第五批技術援阿團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水戰略研究一處高級工程師李明亮既激動又忐忑。“這是我第一次進藏,雖然也參與(yu) 過西藏水利相關(guan) 的規劃和戰略研究,但從(cong) 沒到過阿裏,也不知道身體(ti) 能不能很快適應當地環境。”

  阿裏位於(yu) 祖國西南邊陲,素有“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之屋脊”之稱,境內(nei) 有河流1200多條、天然湖泊200多個(ge) 。作為(wei) 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著名河流的發源地,阿裏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做好水資源保護與(yu) 開發利用,對支撐阿裏地區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極為(wei) 重要。但受特殊地理環境、經濟社會(hui) 發展現狀等因素影響,當地水利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一直是引進難、留不住。

  來到阿裏後,第五批技術援阿團成員對這一點有了更為(wei) 直觀和深切的認識。

  李誌晶介紹,阿裏地區水利局目前隻有1名高級工程師,水利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相對滯後。第五批技術援阿團到來後,通過開展座談調研,積極與(yu) 阿裏地區政府部門對接,提煉水利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列出任務清單並充分發揮各位團組成員的優(you) 勢,采取團隊攻關(guan) 的模式對各項任務進行分工合作。

  他們(men) 的工作主要涉及水利規劃、水政水資源、農(nong) 村飲水安全、河湖管理、水旱災害防禦等重點領域。以水利規劃領域為(wei) 例,第五批技術援阿團在阿裏地區水利發展調研基礎上修改完成“十四五”水利規劃思路報告的初稿,形成了8個(ge) 方麵的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庫,為(wei) “十四五”期間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工作。這項工作技術要求高、時間要求緊,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匱乏的阿裏地區來說無疑是一項難點工作。

  “針對這項任務,我們(men) 團組建了技術專(zhuan) 家組,對實施方案和相關(guan) 技術要求指導把關(guan) ,同時,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向當地工作人員普及中小河流洪水淹沒圖編製、洪水災害風險區劃圖編製等工作的技術方法。”李誌晶介紹。

  此外,在阿裏革吉縣郭藏布河道治理項目、噶爾縣門士鄉(xiang) 索多門河道治理工程、噶爾縣加木防洪工程等項目的現場檢查工作中,團員們(men) 仔細講解、耐心答疑,通過“麵對麵、手把手”地傳(chuan) 授新技術、新方法,幫助當地技術人員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據介紹,自2017年以來,水利部共向阿裏地區選派5個(ge) 團組、103名技術骨幹開展人才“組團式”技術援阿,對阿裏地區水利重點項目推進、重點工作開展、專(zhuan) 業(ye) 水平提升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1年出生的董章內(nei) 是第五批技術援阿團中年紀最小的一名成員。由於(yu) 工作的緣故,在長江委水文上遊局攀枝花分局工作的他,長期和家人分居兩(liang) 地。

  董章內(nei) 的愛人是一名教師,帶著1歲多的女兒(er) ,一家人平常隻有寒暑假能在一起。今年來援阿的時間正好和暑假重合了。

  “來之前,我和妻子商量,她說:‘你要去就意味著整個(ge) 暑假都見不到女兒(er) 了,但援阿的機會(hui) 很難得,趁年輕應該去鍛煉下,我支持你去’。”董章內(nei) 眼圈有些發紅。

  不隻是董章內(nei) ,第五批技術援阿團中的不少成員,平時和家人都是聚少離多。今年是李誌晶博士畢業(ye) 後在長江科學院河流研究所工作的第七個(ge) 年頭。他算了算,平均一年自己至少在外出差100多天。“水利工程建設工地往往都在深溝峽穀的地方,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極其艱苦。這些年都是嶽父嶽母和愛人照顧兒(er) 子和家庭。”李誌晶說,“選擇了水利,就是選擇了奉獻。”

  麵積34.5萬(wan) 平方公裏的阿裏,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氣壓和含氧量不到其他省市的60%,受氣壓變化和含氧量減少的影響,不少在其他省市生活的人,來到阿裏會(hui) 出現鼻子出血、惡心、嘔吐、失眠,甚至頭部像戴了緊箍一樣疼痛的高原反應。

  第五批技術援阿團深入阿裏各縣在建工程現場進行質量檢查和調研指導時,經常要連續坐10多個(ge) 小時的汽車。盤山道路九曲十八彎,人坐在車上昏昏沉沉,胃裏翻江倒海。

  “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來到西藏,更是第一次來到阿裏,為(wei) 了確保不耽誤工作,大家都努力克服身體(ti) 上的困難,做到‘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李誌晶說。

  工作雖然艱苦,但一些溫馨畫麵也留在了援阿人員心中。有一天,李明亮去靠近邊境的一個(ge) 村莊考察防洪和供水工程,從(cong) 縣城坐車過去,山路崎嶇,花了大半天的時間。

  到目的地後,一位藏族老大爺提著一個(ge) 熱水瓶、拿著許多紙杯,熱情地招呼工作組成員喝水。雖然和老大爺沒有什麽(me) 語言交流,李明亮還是感到心頭一暖。

  李明亮一行離開時,正在修路的藏族群眾(zhong) 停下了手上的活兒(er) ,熱情地向工作組揮手送行。“我們(men) 也熱情招手,祝他們(men) ‘紮西德勒’。看到水利工程讓邊境地區藏族同胞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我由衷地為(wei) 自己是一名水利人而感到自豪。”李明亮激動不已。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