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當雄:犛牛產業魅力足

發布時間: 2021-11-08 14:27:00 來源: 經濟日報

  一場秋雨過後,氣溫驟然下降了好幾攝氏度。西藏拉薩當雄縣的茫茫草場已泛金色,成群的犛牛慵懶地搖著尾巴,低頭咀嚼著鮮草,享受著冬日前的美好時光。

  “等草場全部變黃,犛牛將被帶進牛舍,等明年開春水草豐(feng) 美了,再出來放牧。”56歲的牧民曲嘎望著看不到邊際的草場說。

  犛牛,是青藏高原獨具特色的牛類品種,能夠適應高寒、缺氧等嚴(yan) 酷的生存環境,是牧民們(men) 重要的經濟來源與(yu) 親(qin) 密夥(huo) 伴。在現代農(nong) 業(ye) 快速發展、農(nong) 牧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今天,如何開發利用好珍貴的犛牛資源,讓犛牛產(chan) 業(ye) 更好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記者走進當雄縣廣袤的牧區,在牧民身上感受犛牛產(chan) 業(ye) 的魅力所在。

  集約養(yang) 殖提質增效

  “以前,牧民們(men) 對於(yu) 養(yang) 殖技術,怎麽(me) 育肥、如何銷售經營等完全一竅不通。各家通常隻搭建一個(ge) 簡易畜棚,讓犛牛在草場上吃草。雖然犛牛數量不少,但品質不一,收入很不穩定。”在寧中鄉(xiang) 堆靈村的家中,曲嘎向記者娓娓道來。

  如何推動傳(chuan) 統養(yang) 殖向現代養(yang) 殖方向發展,讓犛牛產(chan) 業(ye) 為(wei) 牧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集約化、科學化養(yang) 殖模式必不可少。“2017年5月,當雄縣政府投資20萬(wan) 元幫我家修建了標準化的牛圈、飼草庫和防疫室,還打了一口水井。”曲嘎說,縣裏的畜牧獸(shou) 醫站也會(hui) 定期派獸(shou) 醫上門傳(chuan) 授講解養(yang) 殖技術,幫大家解決(jue) 各種難題。

  2017年,當雄縣開始推動家庭牧場建設。家庭牧場以農(nong) 牧民自願組建為(wei) 原則,以聯戶或單戶為(wei) 單位,采取半舍飼和強度放牧相結合的方式,大幅縮短了犛牛的生產(chan) 與(yu) 生長周期,走出了一條適合牧區發展的集中養(yang) 殖新路子。

  “通過這幾年家庭牧場的建設,我不僅(jin) 掌握了標準化養(yang) 殖技術,還學會(hui) 了怎麽(me) 經營管理。每年犛牛出欄前,要經過3個(ge) 月左右的育肥,平均達到370公斤才可出欄。這樣算下來,每頭犛牛平均增重75斤,淨增收2000多元。”曲嘎高興(xing) 地說,去年,他家在犛牛牧場上的收益達到30多萬(wan) 元。

  吃得好才能長得壯。為(wei) 解決(jue) 犛牛口糧問題,當雄縣投入210餘(yu) 萬(wan) 元,修建了集裝化智能牧草生產(chan) 廠房,牧草日產(chan) 量可達8噸至10噸,有效解決(jue) 了全縣牧草資源短缺問題。

  “今年,全縣已成立26家家庭牧場和3家育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當雄縣政協副主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索朗多吉介紹,截至9月已完成育肥出欄犛牛1421頭,出欄率由過去的15%提高至20.3%,累計增收288.32萬(wan) 元。

  犛牛“入股”增收致富

  添加飼料、清理牛糞、檢查小牛犢的生長情況……正午時分,對於(yu) 當雄淨土牧場郭慶場來說,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

  在這裏,記者見到了37歲的龍仁鄉(xiang) 郭慶村村民次仁桑珠,提及如今生活有什麽(me) 變化時,這位身材魁梧、麵色黝黑的藏族漢子露出了笑容:“以前家裏養(yang) 了40多頭犛牛,一年下來隻能賣出去2頭至3頭,收入僅(jin) 能維持家中正常生活;如今在淨土牧場工作,每個(ge) 月有5400元的保底工資。家裏有了積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來了。”

  除了穩定的工資收入,次仁桑珠家每年還有一筆分紅收入,這又是怎麽(me) 一回事?

  郭慶場管理員紮西次旦解釋說,公司鼓勵附近村民把草畜平衡指標內(nei) 的犛牛以每斤20元價(jia) 格入股牧場,並占有相應股份,每年可拿到12%的分紅收益。對於(yu) 超載部分的犛牛,公司一次性買(mai) 斷。如此一來,不僅(jin) 養(yang) 殖的集中度大大提升,犛牛肉供給能力增強,且有利於(yu) 維持當雄縣的草畜平衡,也給每位牧民吃下了“定心丸”。目前,郭慶村全村共入股1804頭犛牛,入股金額為(wei) 750.37萬(wan) 元,入股分紅金額達90餘(yu) 萬(wan) 元。

  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附加值

  為(wei) 深挖犛牛價(jia) 值,做大做強犛牛產(chan) 業(ye) ,當雄縣為(wei) 每頭犛牛辦理了“身份證”。全縣滿3歲的20.5萬(wan) 頭犛牛佩戴上了芯片耳標,年齡、健康狀況等信息實時傳(chuan) 送到縣牲畜信息庫中,實現了精準管控。

  犛牛屠宰、運送是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重要環節。過去,受加工、運輸、冷鏈等因素製約,西藏犛牛產(chan) 品很難走出高原。如今,隨著西藏道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當雄縣“有身份證”的犛牛肉排、鮮肉可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各種犛牛休閑食品也受到廣泛青睞。當地還運用信息化和現代化營銷手段,建立包含線上、線下的“立體(ti) ”銷售模式;投資300餘(yu) 萬(wan) 元研發了犛牛骨鮮味汁、鮮味精等10餘(yu) 款食品調味劑,深耕餐飲產(chan) 業(ye) ,擴大當雄犛牛的品牌知名度。

  犛牛絨圍巾、服裝、帽子……在當雄縣高原藍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展廳內(nei) ,負責人劉剛為(wei) 記者介紹著各式犛牛製品,“這條犛牛絨圍巾要用到7頭至8頭犛牛身上的絨毛,一條市場價(jia) 超過3000元,如果加入潮流元素和設計,將超過1萬(wan) 元”。

  如今,當雄的犛牛產(chan) 品日益豐(feng) 富,產(chan) 品附加值逐步提升,當雄犛牛這張名片也被越來越多人熟悉認可。“當雄縣將積極申請國家級犛牛產(chan) 業(ye) 園區,引進犛牛繁育、養(yang) 殖、生產(chan) 、加工、銷售等企業(ye) ,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計劃到‘十四五’末期產(chan) 值將達到10億(yi) 元,由此推動牧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階。”索朗多吉告訴記者。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