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如果我們走了,這塊國土上就沒有人了”這家人的故事令人動容

發布時間: 2021-11-12 09:05:00 來源: 央視新聞

  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強調,要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族群眾(zhong) 紮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xiang) 。央視新聞《我們(men) 的日子有奔頭》專(zhuan) 欄,今天就要走近這樣一位幾十年如一日紮根祖國邊陲的愛國守邊精神傳(chuan) 承者——卓嘎。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位於(yu) 中印邊境,這裏的牧民卓嘎和妹妹央宗曾在父親(qin) 桑傑曲巴的帶領下,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裏的國土。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接力為(wei) 國守邊的行為(wei) ,並寄語玉麥這個(ge) 曾經的“三人鄉(xiang) ”,一定能建成幸福、美麗(li) 的小康鄉(xiang) 。

  如今,卓嘎正見證著家鄉(xiang) 玉麥發生的變化。

  “如果我們(men) 走了

  這塊國土上就沒有人了”

  玉麥鄉(xiang)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平均海拔3600多米,夏季放牧的草場直接抵近邊境線。曾經卓嘎和妹妹央宗以及父親(qin) 桑傑曲巴是這片土地上僅(jin) 有的居民。一棟房子,既是鄉(xiang) 政府,也是他們(men) 的家。


桑傑曲巴

  這裏,青稞不結籽,土豆長得隻有拇指大,所有的糧食都要從(cong) 山外運回來。卓嘎記得,每年冬天都是最難熬的時候,大雪封山半年之久,雪厚得沒過膝蓋,可以說是交通斷絕,“吃了上頓就沒有下一頓,有蘿卜和土豆的話開心得不得了。”

  當地政府曾決(jue) 定將玉麥僅(jin) 剩的卓嘎一家搬到鄰近條件較好的曲鬆。年少的卓嘎和妹妹央宗也勸說過父親(qin) ,不要再回玉麥。但在外僅(jin) 過了一個(ge) 冬天,桑傑曲巴就堅持帶著女兒(er) 們(men) 回家。“如果我們(men) 走了,這塊國土上就沒有人了。”

  卓嘎至今仍記得,有一天,父親(qin) 從(cong) 山外買(mai) 來紅布和黃布,縫製出了五星紅旗,並對他們(men) 說“這是中國最寶貴的東(dong) 西”

  20世紀90年代,卓嘎(右一)與(yu) 家人。(圖自解放軍(jun) 報)守護腳下的土地,就是守護國家。卓嘎和央宗姐妹漸漸理解了父親(qin) 的堅持,也承擔起身上的責任。1988年,卓嘎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wei) 了玉麥鄉(xiang) 的鄉(xiang) 長。她循著父親(qin) 走過的路繼續放牧戍邊。

  從(cong) “三人鄉(xiang) ”發展到67戶234人

  她見證玉麥的變化

  數十年的堅守,卓嘎一家也看到了家鄉(xiang) 的巨變。隨著水、電、路、網逐步接入,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來到玉麥。

  2015年,玉麥從(cong) “三人鄉(xiang) ”發展到9戶32人。

  2017年,玉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始一一變為(wei) 現實:四季保通的曲玉柏油路開工建設;玉麥鄉(xiang) 家家戶戶實現Wi-Fi覆蓋;67棟藏式民房、衛生院同步興(xing) 建。


2017年的玉麥鄉(xiang)

  2018年,卓嘎夫婦和三個(ge) 女兒(er) 一起搬進了當地統一建設的藏式民房。這是一棟二層小樓,房間寬敞明亮,配備了洗衣機、冰箱、電視等家電。卓嘎最喜歡屋裏充足的采光,對比過去的條件,她感歎“生活質量提高了,基本上跟城市沒有什麽(me) 區別”。

  物資供應也不再是困擾村民們(men) 的問題。從(cong) 前買(mai) 糧食要翻山越嶺,靠人背馬馱從(cong) 縣城運回來,現在鄉(xiang) 裏的商店就能滿足村民需求。當地還建起溫室大棚,讓村民吃上了新鮮蔬菜。在卓嘎的印象裏,她小時候基本看不到蘋果、橘子之類的水果,而現在直接可以在家門口買(mai) 。

  鄉(xiang) 裏的年輕人更習(xi) 慣網購。這裏郵政的車一周會(hui) 來兩(liang) 到三次,衣服、護膚品、食物等生活用品購買(mai) 起來很便利,有時卓嘎也會(hui) 讓女兒(er) 幫忙網購。

  如今,玉麥鄉(xiang) 已有67戶234人。作為(wei) “幸福美麗(li) 邊境小康示範鄉(xiang) ”,玉麥鄉(xiang) 正在發展旅遊業(ye) 。家家戶戶在國家的資助下,將空置的房間改成了民宿。卓嘎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的舊居經過整修翻新,已開始接待遊客。玉麥鄉(xiang) 的鄉(xiang) 史館和遊客接待中心也在建設中。“這些都為(wei) 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ye) 。”玉麥的新變化讓卓嘎由衷地高興(xing) 。


2021年的玉麥鄉(xiang)

  年輕人畢業(ye) 選擇回鄉(xiang)

  放牧守邊的職責始終不變

  生活條件好了,玉麥人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教育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越來越重要。

  曾經受條件限製,卓嘎和妹妹央宗沒有機會(hui) 上學,是父親(qin) 桑傑曲巴在家教她們(men) 識字。而現在隨著玉麥小學和附設幼兒(er) 園開學,孩子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上學。“現在的玉麥人非常重視教育,上學已經成為(wei) 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卓嘎說。


2021年的玉麥鄉(xiang) (隆子縣委宣傳(chuan) 部提供)

  如今玉麥鄉(xiang) 已經有十幾名大學生。讓卓嘎欣喜的是,很多年輕人學成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玉麥守邊的力量正逐漸壯大。

  妹妹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是從(cong) 玉麥鄉(xiang) 走出的第一個(ge) 大學生,畢業(ye) 後他回到家鄉(xiang) ,如今已成為(wei) 玉麥村第一書(shu) 記。


央宗和兒(er) 子索朗頓珠

  卓嘎的大女兒(er) 和二女兒(er) 也都考上了大學。大女兒(er) 巴桑卓嘎現在是玉麥鄉(xiang) 紐林塘村一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人員,她說:“目前玉麥鄉(xiang) 有很多缺口,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我從(cong) 小就成長在這裏,願意為(wei) 建設家鄉(xiang) 做一些事。”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