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煉作風。
——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5月23日,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古老的雪域高原從(cong) 此換了人間,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專(zhuan) 製走向民主、從(cong) 貧窮走向富裕、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從(cong) 黑暗走向光明。
1951年,西藏地區生產(chan) 總值僅(jin) 為(wei) 1.29億(yi) 元;2020年,西藏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1900億(yi) 元。“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滄桑巨變的背後,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貫穿始終,它激勵著一代代西藏的建設者在雪域高原不斷創造一個(ge) 個(ge) 人間奇跡。這種精神,就是“老西藏精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發揚“老西藏精神”。如今,“老西藏精神”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wei) 推動雪域高原發展的強大動力。
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起,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幾代駐藏部隊官兵、援藏幹部等同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偉(wei) 大曆程中,孕育傳(chuan) 承了“老西藏精神”。
1950年,黨(dang) 中央一聲令下,十八軍(jun) 全員開拔,向著從(cong) 未經曆的高海拔進軍(jun) 。高寒缺氧、物資匱乏……在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下,官兵們(men) 一邊進軍(jun) 、一邊修路。遇到高山,他們(men) 就依山造路;遇到大河,他們(men) 就入水搭橋;缺乏食物,他們(men) 吃樹皮草根充饑……
在今天的拉薩烈士陵園,展覽著許多當年十八軍(jun) 進藏戰士們(men) 的遺物。據依然健在的老戰士回憶,從(cong) 四川到西藏,山高穀深、交通閉塞、高寒缺氧、險阻重重,官兵們(men) 硬是用鐵錘、鋼釺、鐵鍬、鎬頭這些簡陋工具,劈開懸崖峭壁,征服險川大河……川藏公路雀兒(er) 山下,立著築路英雄張福林的墓碑。張福林在施工時犧牲,戰友們(men) 在他的挎包裏發現5包菜籽,那是他用津貼在四川買(mai) 來、準備川藏線修通後在雪域高原播種的。在當年艱苦的自然和施工條件下,2000多公裏的川藏公路平均每1公裏就有超過1名建設者犧牲。
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西藏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一批批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來到雪域高原,參與(yu) 西藏建設。後期進藏的同誌,將十八軍(jun) 進藏官兵尊稱為(wei) “老同誌”;60年代後進藏的幹部,又把50年代進藏的稱為(wei) “老西藏”;再往後,人們(men) 把80年代前在藏工作的各族幹部都叫作“老西藏”,並把這些“老西藏”身上體(ti) 現出來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稱為(wei) “老西藏精神”。
2013年3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希望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緊緊抓住曆史機遇,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
2015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指出,廣大黨(dang) 員、幹部要發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不斷為(wei) “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2020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煉作風。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期間,再次強調要大力發揚“老西藏精神”。
視百姓如父母,舍小家顧大家,時刻聽從(cong) 黨(dang) 和人民的召喚
“一個(ge) 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這是西藏原阿裏地委書(shu) 記孔繁森日記裏的一句話。
高寒缺氧是對身體(ti) 健康的嚴(yan) 峻考驗,也給在西藏工作的同誌帶來重重困難。對於(yu) 在西藏工作的同誌來說,“老西藏精神”意味著吃苦、忍耐,也意味著戰鬥、奉獻。以孔繁森同誌為(wei) 代表的廣大黨(dang) 員幹部,就是用自己在高海拔地區的堅守,書(shu) 寫(xie) 著對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的無限忠誠。
1979年,國家要從(cong) 內(nei) 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山東(dong) 聊城地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xie) 下“是七尺男兒(er) 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ang) ”的誓言。他本來是作為(wei) 日喀則地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選調的,自治區黨(dang) 委見他年富力強,決(jue) 定改派他到高海拔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shu) 記。征詢他的意見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年輕,沒問題,大不了多喘幾口氣”“我是黨(dang) 的幹部,服從(cong) 組織安排”。
在崗巴工作的3年裏,孔繁森同誌跑遍了全縣的鄉(xiang) 村、牧區,與(yu) 藏族群眾(zhong) 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山東(dong) 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孔繁森同誌第二次赴藏工作,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等工作。到任僅(jin) 4個(ge) 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ge) 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同誌領養(yang) 了3名藏族孤兒(er) 。年底,他到阿裏工作,把領養(yang) 的孩子也帶到阿裏,白天忙工作,晚上輔導孩子做作業(ye) 。有人問他為(wei) 什麽(me) 自己條件這麽(me) 艱苦還要領養(yang) 孩子,孔繁森同誌回答:“我見到困難群眾(zhong) ,如果不去幫助,我心裏就像欠了什麽(me) 似的特別難受。”
阿裏地處西藏最偏僻的西北部,地廣人稀,交通極為(wei) 不便,農(nong) 牧民缺醫少藥現象嚴(yan) 重。孔繁森同誌每次下鄉(xiang) 時,隨身都會(hui) 多帶一個(ge) 小藥箱,工作結束後,他的身邊總圍著一群等候看病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有一次給一位70歲女患者診治時,一口痰堵住女患者的喉嚨,孔繁森同誌硬是拿一根管子插到她喉嚨裏,一口一口把痰吸了出來。
1994年11月,孔繁森同誌在工作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人們(men) 用一副挽聯感念他對西藏的深情—“一塵不染,兩(liang) 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liang) 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gang) 底斯山”。
孔繁森同誌雖然已經離世20多年了,但孔繁森精神一直激勵著廣大黨(dang) 員幹部,像他那樣視百姓如父母,舍小家顧大家,時刻聽從(cong) 黨(dang) 和人民的召喚,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在上海與(yu) 西藏之間,她選擇了西藏;在3000米海拔的林芝與(yu) 4500米的那曲之間,她選擇了那曲;在那曲市與(yu) 班戈縣之間,她選擇了班戈……這,就是全國優(you) 秀組工幹部祁愛群的選擇。她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將黨(dang) 和人民的需要放在前麵,直到長眠在羌塘草原的茫茫大地上。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卓嘎、央宗姐妹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每年有半年多時間與(yu) 世隔絕的邊境鄉(xiang) ,以抵邊放牧的方式守衛著祖國的神聖國土,國旗掛遍迢迢巡邊路。姐妹倆(lia) 以數十年在海拔3000多米玉麥鄉(xiang) 的堅守,詮釋著“老西藏精神”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2004年,習(xi) 近平同誌在《執政意識和執政素質至關(guan) 重要》一文中提出:“像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樣,做一個(ge) 親(qin) 民愛民的公仆,做一個(ge) 忠誠正直的黨(dang) 員,做一個(ge) 靠得住、有本事、過得硬、不變質的領導幹部。”
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個(ge) 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個(ge) 顯著優(you) 勢
今年7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見到那些皮膚曬成了古銅色的援藏幹部們(men) 時,十分動情地說:“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個(ge) 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個(ge) 顯著優(you) 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ge) 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yu) 天。你們(men)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yu) 高原的。這個(ge) 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幹下去。一方麵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麵鍛煉了幹部、成長了隊伍。援藏應該是你們(men) 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曆之一。”
1994年7月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拉開了對口支援西藏的帷幕。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西藏和平解放與(yu) 繁榮發展》白皮書(shu) 數據,1994年至202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guan) 及中央企業(ye) 分9批共選派9682名優(you) 秀幹部援藏,支援西藏經濟社會(hui) 建設項目6330個(ge) 。
在廣大援藏幹部中,不少人做出了像孔繁森同誌那樣的選擇——多次接力援藏。福建援藏教師“夫妻檔”李光文、陳紅累計5次援藏,用熱情澆灌雪域高原的教育事業(ye) ;廣東(dong) 援藏幹部胡雄英連續援藏3次,用近10年時光見證魯朗國際旅遊小鎮從(cong) 設計、建成到運營;陝西援藏幹部呂智勇3次援藏,甘做“高原上的一棵草”……
在援藏工作中,人們(men) 看到了“老西藏精神”中所蘊含的團結、奉獻的力量帶給西藏各地的巨大變化:日喀則市白朗縣,一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這是山東(dong) 援藏幹部帶領當地群眾(zhong) 建起來的;那曲市雙湖縣,群眾(zhong) 通過捕撈和加工鹵蟲卵脫貧致富,這是在中石油援藏幹部支持下實現的;阿裏地區噶爾縣,如今街道綠樹成蔭,綠化水平大幅提升,這是陝西援藏幹部帶著當地群眾(zhong) 幹起來的……
離開舒適的環境、遠離溫暖的家庭、告別熟悉的工作,走向雪域高原,忍受身體(ti) 的各種不適,在艱苦環境下幹出不平凡的業(ye) 績……一批批援藏幹部與(yu) 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一起,詮釋著“老西藏精神”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強大力量,為(wei) 雪域高原發展作出新貢獻,創造新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