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次旦
次旦老人的肖像(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次旦老人出生於(yu) 1934年,是西藏那曲市申紮縣申紮鎮一村村民。
“我父母一共有7個(ge) 孩子,一家人都是農(nong) 奴。”次旦說。那時她一家幫農(nong) 奴主放牛羊。生產(chan) 的酥油幾乎都要上交給農(nong) 奴主,糌粑也吃不上。有時實在找不到吃的東(dong) 西,隻能在草原上挖野菜充饑。“我們(men) 沒有房子,平時隻能住帳篷,放牧的時候沒有帳篷住,就找一個(ge) 避風的水溝,將就著睡一覺。”次旦回憶,20歲之前從(cong) 沒穿過鞋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包括次旦在內(nei) 的百萬(wan) 農(nong) 奴迎來新生。次旦家裏分到一匹馬、十幾頭犛牛、50多隻羊,這是她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財產(chan) 。
“共產(chan) 黨(dang) 分給我們(men) 牛羊,帶領我們(men) 發展生產(chan) ,我應該想著要報答。”次旦說,於(yu) 是她萌發了在自家門口懸掛國旗的想法。次旦托人找來一根竹竿,可草原風大,竹竿立不住。村裏找了一根鋼筋插在次旦家門口,自此以後,她便可以在家門口懸掛國旗了。
2012年,78歲的次旦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我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忘記了,但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個(ge) 我不會(hui) 忘。”次旦說。
“以前糌粑都吃不上,現在想吃什麽(me) 吃什麽(me) ,想穿什麽(me) 穿什麽(me) ,日子越來越好,這是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做到。”她說。
次旦老人的身份證(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次旦老人和家人、村民在一起(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次旦老人在自家門口(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次旦老人手裏握著黨(dang) 徽,小心擦拭(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申紮縣申紮鎮一村全景(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她出生在牛棚裏。“小時候隻有一件羊皮襖,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被子蓋。一件衣服熬過冬天,寒冷像幽靈一樣每天跟隨著我。”[詳細] -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次旦拉姆
當農奴的時候,次旦拉姆從沒聽說過逢年過節可以休息。“我以前給農奴主幹活,一年到頭從來沒有休息過。”[詳細] -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索朗
2013年,他們的住房進行了翻新,庭院裏除了農機具,還飼養著一批牛羊。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索朗感慨“想都不敢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