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工布江達縣沿318國道向西行駛23公裏,我們(men) 采訪組來到了曆史上著名的古城——太昭古城。
太昭古城是昔日唐蕃古道上的一個(ge) 重要驛站。
唐蕃古道入口右側(ce) 山崖處有一處凹陷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wei) 藏王避雨石。
相傳(chuan) ,當年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回來時路經此地,天降大雨,鬆讚幹布拔劍削山,讓文成公主在此避雨。
這裏,不管是現存的古民居,還是盤繞在半山上的茶馬古道;不管是藏王避雨石,還是十八軍(jun) 橋,都在向人們(men) 講述著它的過去——一部刻骨銘心的民族團結史。
從(cong) 古至今,這裏發生的一串串關(guan) 於(yu) 民族交融和民族團結的故事,譜寫(xie) 了一曲曲委婉動人的民族團結曲。而十八軍(jun) 的到來,讓這些民族團結曲更加高亢、動聽。
來到太昭古城,有一處比較特殊的地方——十八軍(jun) 橋。多年來,由於(yu) 風雨侵蝕,廢棄多年的木橋顯得破舊淒涼。但依稀可以想象,1951年,十八軍(jun) 以太昭為(wei) 基地,籌備糧草,各族軍(jun) 民在太昭修路架橋,共同保衛革命成果的曆史畫麵。
在我們(men) 目睹了這座見證著民族團結、和睦共處的曆史遺跡後,提起十八軍(jun) 在這裏駐紮時的情景,太昭村村委會(hui) 主任洛桑次成為(wei) 我們(men) 講述了一段他的爺爺何鑒與(yu) 十八軍(jun) 之間的故事。
何鑒,雲(yun) 南麗(li) 江納西族。1939年,27歲的何鑒來到太昭定居。
1950年底,人民解放軍(jun) 從(cong) 昌都方向沿娘蒲溝下至太昭,時年38歲的何鑒主動申請為(wei) 解放軍(jun) 翻譯、修繕軍(jun) 備,幫助解放軍(jun) 籌備糧食、指路帶路等。同時,解放軍(jun) 積極為(wei) 村裏平路修橋,軍(jun) 醫為(wei) 村民免費問診治療,技術員為(wei) 村民指導牲畜養(yang) 殖和農(nong) 作物種植技術。
1953年,何鑒救助了一名受傷(shang) 的解放軍(jun) 戰士,每天為(wei) 其治傷(shang) 換藥,悉心照料,待其傷(shang) 好後,受傷(shang) 的解放軍(jun) 戰士被路過的部隊接回歸隊。
1959年,何鑒被叛匪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迫害,後因解放軍(jun) 大部隊從(cong) 318國道途經太昭,何鑒幸而得救。
洛桑次成說:“我小時候,常聽爺爺奶奶講,當年,十八軍(jun) 官兵就是菩薩兵,他們(men) 和老百姓和睦相處,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愛戴,他們(men) 使這裏的民族團結傳(chuan) 統得到傳(chuan) 承和發展。”
轉眼70年過去了,太昭古城已舊貌換新顏,老百姓過上幸福的新生活,民族團結的讚歌依舊在不斷吟唱。
“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幸福,大兒(er) 子打工,小兒(er) 子讀書(shu) ,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務工、種青稞,每年收入8萬(wan) 多元,吃穿用都不愁。希望以後會(hui) 更好!”46歲的太昭村村民山進祥微笑著說。
2004年,29歲的漢族小夥(huo) 兒(er) 山進祥離開老家甘肅來到太昭村修建橋梁,結識了單純善良的藏族姑娘其米,打工時的朝夕相處讓兩(liang) 人最終在2005年組建家庭,並育有2個(ge) 兒(er) 子。婚後的十幾年裏,他們(men) 吃的飯有傳(chuan) 統藏餐也有中餐,一家人相親(qin) 相愛,相濡以沫。
太昭村的百姓有很多漢族的生活習(xi) 慣,他們(men) 喜歡炒菜做飯,紅白喜事也融合了漢族風俗習(xi) 慣。江達鄉(xiang) 太昭村第一書(shu) 記邊覺次仁說:“這裏自古民族交往頻繁,是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大家都安分守己,以禮相待。解放後到如今,各民族更加相互尊重,扶貧幫困,和諧相處。”目前,太昭村共有6戶民族團結家庭,2018年,太昭古城被確定為(wei) 林芝市愛國主義(yi) (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同年,太昭村榮獲林芝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