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級以上的風都往一個(ge) 方向吹,這裏的石頭被風磨礪的粗糙而又尖利,官兵們(men) 建成的集裝箱板房就擋在風口上,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是漫長的冬季,尤其是2月到4月,這期間的大雪,埋掉了海拔4676米標沙拉錯哨點周圍的怪石,隻剩白茫茫一片。
標沙拉錯哨點官兵艱難行走在風雪中。 劉誌丹 攝
近日,西藏軍(jun) 區標沙拉錯哨點官兵們(men) 喜迎遠道而來的年貨,有牛肉、羊肉、各種蔬菜水果等,送菜的隊伍還給他們(men) 帶來了紅燈籠、中國結、福字等,萬(wan) 象更新的新年,哨所官兵們(men) 堅守在這裏,守護萬(wan) 家燈火。
巡邏途中官兵圍坐在一起吃單兵自熱食品。 王巍巍 攝
在官兵們(men) 心中,這裏的風猛而濃烈,山高而厚重,雪白而純潔,正是對邊防軍(jun) 人情感的寫(xie) 照。這裏的官兵平均年齡也就20多歲,他們(men) 在亂(luan) 石堆上用鐵鎬、碎石機打出了一塊平地,建起了如今的哨點,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祖國的西南邊陲。
巡邏途中,官兵們(men) 順雪坡滑下,節省時間。 王江 攝
據悉,最初的時候,官兵們(men) 在標沙拉錯零下30℃的狂風中住著帳篷,平均兩(liang) 天就得加固一次,飲用水因礦物質含量太高不達標……在排長範紅戰看來,在逐步的建設中,很多方麵都得到了改善,但也得自力更生,因為(wei) 大雪封山的時候,生活物資等都得靠人力去背。從(cong) 連隊到哨點,有6公裏左右陡峭彎曲的山路,每當暴風雪來襲,這條路完全被積雪覆蓋,且能見度極低,徒步背菜、背物資是常有的事,在齊腰的積雪中往返一次就得五六個(ge) 小時。
1月25日,官兵到達巡邏點位,宣誓主權。 蒲津 攝
官兵們(men) 在這裏傲霜鬥雪。因為(wei) 天氣緣故,哨點往往會(hui) 停電幾個(ge) 月之久,官兵們(men) 難免情緒低落。每當這時候,排長範紅戰就動員大家,國家需要軍(jun) 人駐守在這裏,要有決(jue) 心和意誌,“這也是建設之初,我們(men) 把‘守邊有我、寸土必爭(zheng) ’刻在隨時都能看見的地方的原因,它時刻提醒我們(men) ,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困難,祖國的領土不能守小守丟(diu) 。”範紅戰說。
作為(wei) 首批進駐標沙拉錯的排長,範紅戰坦言自己很自豪,“剛上來的時候,因為(wei) 海拔更高了,每次洗頭時,水裏的頭發越來越多。”他說,自己常常拿出以前的照片對比,自然條件不斷在身上添加痕跡。
官兵們(men) 把“年味”帶上哨所。 劉誌丹 攝
在標沙拉錯,最重要的任務是巡邏和執勤。當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海拔4676米的標沙拉錯,下士厲炳和上等兵賈仕勇早早起床,給大家準備早飯。這天的早飯他們(men) 做的格外細心,因為(wei) 官兵們(men) 吃過早飯後,將再一次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某山口巡邏。
在連長閻浩的帶領下,官兵們(men) 平均負重20多斤,艱難前行。這裏地形山高坡陡,亂(luan) 石密布,加之常年積雪,官兵行走充滿危險。“亂(luan) 石被積雪掩蓋,我們(men) 不容易預判情況,踩上去很容易陷進雪窟窿。”閻浩說。
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巡邏路倍加艱難,但是官兵們(men) 依然樂(le) 觀,中途修整,大家還是圍坐在雪地上,拿出單兵自熱食品,開心飽餐,有說有笑。官兵們(men) 說,現在的自熱食品營養(yang) 搭配很好,能很好地補充體(ti) 力。況且大家都穿了新型的巡邏服,有加熱背心等,能幫助大家抵禦山口的大風、暴雪。
西藏軍(jun) 區標沙拉錯哨點官兵站崗執勤。 王巍巍 攝
在官兵們(men) 的記憶中,最難的是大雪封山的時候,因為(wei) 道路不通,車輛無法抵達的地方,都需要腳步去丈量。大家早上6點就得出發,在狂風中徒步30公裏左右,晚上22點左右才能返回。“風最大的時候,腳抬起來就踩不下去,阻力很大。甚至把碎石還有山頂的雪吹起來,打到臉上,即使大家戴了防護麵罩和防風眼鏡,依然抵擋不住。”指導員劉沛霖說。
他說,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官兵們(men) 沒有一個(ge) 服軟的,沒有一個(ge) 後退的,他們(men) 赤心向黨(dang) 、守國如家,“雖然很苦,我始終覺得,能守護在這裏,我很自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