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2021年的“圳心藏情”援助行動,由深圳市總投入專(zhuan) 項資金招募8名退休教師到察隅學校開展援助工作,以“傳(chuan) 、幫、帶”的形式提高當地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和素質。
“生活區裏,老師們(men) 彎著背,從(cong) 盆子裏舀起一勺勺溫水,為(wei) 低著頭的孩子們(men) 衝(chong) 洗著頭發;梳洗完畢,待到頭發幹爽後,則為(wei) 女孩子們(men) 編上好看的辮子……”近日,在廣東(dong) 省深圳市總工會(hui) 召開的“圳心藏情”援助行動座談會(hui) 上,參與(yu) 援助行動的首批8名退休教師談起了為(wei) 學生洗頭、紮辮子的共同回憶,細數著在雪域高原上的美好點滴。
有別於(yu) 過去依靠單一資金或“引出來”培訓援助,此次援助是主動融入“組團式”教育援藏,也因此成為(wei) 工會(hui) 係統援藏工作的新亮點。
孩子不能隻認識基本文字
林芝市察隅縣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東(dong) 南部,藏語意為(wei) “人居住地”,距深圳約3000公裏,平均海拔2300米,四季溫和,但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察隅的教育資源較為(wei) 缺乏。
察瓦龍鄉(xiang) ,位於(yu) 西藏察隅縣東(dong) 南部,正是援藏退休教師王穎此次的目的地。察瓦龍鄉(xiang) 中心小學離察隅縣有200多公裏,近8小時車程,高原氣候、路途波折,對於(yu) 55歲的王穎無疑是一次考驗。
有著30多年一線教學經曆的王穎,是深圳布心小學的一名退休數學教師。到學校後的第一周,她就立即對援助學校展開調研工作。“課堂內(nei) 容枯燥、不生動。”王穎直言,四個(ge) 多月來,察瓦龍鄉(xiang) 中心小學每位數學老師的課她都聽過,有的甚至還聽過兩(liang) 三遍,就是希望自己能在教研上給他們(men) 提供幫助。
為(wei) 豐(feng) 富學生課堂,王穎一方麵向當地老師分享深圳的優(you) 秀教學案例,引導他們(men) 在教授課本知識之餘(yu) ,適當延展課外知識,拓展學生們(men) 眼界;另一方麵,她還別出心裁自製了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具,深得學生們(men) 喜愛。“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拉動模具,在模具變化中思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麽(me) 不一樣,思考周長的變化。”王穎告訴記者,讓學生多觀察、多參與(yu) 的學習(xi) 效果會(hui) 更好。
為(wei) 快速融入當地,王穎跟隨當地老師深入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一些村莊還沒有通公路,石子路坑坑窪窪的,確實不好走。”
在王穎看來,通過努力,讓當地群眾(zhong) 樹立積極、正確的教育觀念,支持孩子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是此行的意義(yi) 。“有些家長認為(wei) 孩子認識基礎文字就可以了,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在家訪中,她也多次嚐試說服著家長,不少家庭在她鼓勵下也慢慢有了轉變,對孩子的發展規劃有了新認知。
當地學校最缺的是專(zhuan) 業(ye) 教師
“這一趟西藏,我來得值!”身為(wei) 隊長的朱萬(wan) 傳(chuan) 把西藏支教稱為(wei) 人生中的一趟“尋美之旅”——他在察隅尋找到了當地學生的純真之美、察隅老師的師愛之美、西藏河山的壯麗(li) 之美……
從(cong) 教34年的朱萬(wan) 傳(chuan) 是深圳中學教學處副主任,支教期間,在下察隅鎮中心小學任數學老師。“身為(wei) 中學數學老師,教小學數學又是一個(ge) 重新學習(xi) 的過程。不能將過去教學知識拿來直接用,必須結合當地師生情況,重新學習(xi) 、消化。”
了解到班上有些學生基礎較薄弱,朱萬(wan) 傳(chuan) 把他們(men) 集中起來,利用午休時間給他們(men) 開起了“小灶”——補足基礎知識。有一位六年級小女孩,數學考試成績均在20分以下,連簡單的計算都不會(hui) ,經過補課後,數學學習(xi) 興(xing) 趣大大提高,甚至自信滿滿地告訴朱萬(wan) 傳(chuan) “我以後的理想就是當一名出色的數學老師”。
在朱萬(wan) 傳(chuan) 看來,當地學校最缺的是專(zhuan) 業(ye) 的老師。為(wei) 此,為(wei) 實現“造血式”支教,他認了三名傳(chuan) 幫帶徒弟。
被問及在察隅的支教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朱萬(wan) 傳(chuan) 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洗頭”。原來,下察隅中心小學是寄宿製學校,而學校學生們(men) 年紀尚小,還不太會(hui) 打理日常起居生活,離不開老師們(men) 的照顧。“有一對當地的教師夫婦,妻子是學校六年級的班主任,隔三岔五就給班上的每個(ge) 女孩子洗發、梳頭,而丈夫則帶著男孩子們(men) 定期理發。”
擴大他們(men) 的人生格局
“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在察隅縣中學教學樓外的亭子裏,陳文紅身旁圍著一群學生,跟著她手打的節拍,吟唱起新學的古詩。54歲的她是深圳平湖中學的音樂(le) 教師,也是古詩詞吟唱推廣人。“得知公開招募退休教師援藏的消息,我馬上就報了名。”
到了察隅縣中學,陳文紅驚訝地發現,當地音樂(le) 課基本上是“放羊狀態”,“3台鋼琴成了擺設,投影儀(yi) 壞了沒得到修理。一般音樂(le) 課就是聽歌或者看電影。”
“藏族孩子能說話就會(hui) 唱歌,很熱情、放得開。”讓陳文紅覺得有意思的是,當地學生幾乎都具有“音樂(le) 細胞”。隻要老師一放音樂(le) ,孩子們(men) 就主動開口唱起他們(men) 熟悉的歌。常常唱到一半,才意識到老師放的歌和自己唱的不是同一首,便停下來認真聽磁帶放的歌。
陳文紅告訴記者,她在教會(hui) 當地老師彈鋼琴方麵也下了一番功夫,經過努力,當地老師已經學會(hui) 彈鋼琴最基本伴奏音型。
這次援藏,陳文紅還把古詩詞吟唱帶進了高原課堂。她教會(hui) 了察隅縣中學孩子們(men) 《長歌行》《登飛來峰》《短歌行》《示兒(er) 》等古詩詞。
“死去元知萬(wan) 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通過吟唱這種富有表現力的方式,她讓孩子們(men) 感受到中華民族優(you) 秀兒(er) 女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陳文紅在察隅縣中學的最後一節課上,給學生們(men) 分享了她在深圳工作的照片、在各地旅行拍下的祖國大好河山照片。“我希望能給孩子們(men) 帶去向往,擴大他們(men) 的人生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