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吉如·巴桑羅布:藏曆新年與農曆春節何以美美與共?

——專訪西藏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文博研究館員吉如·巴桑羅布

發布時間: 2022-03-04 08:53: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農(nong) 曆春節的年味仍存,雪域高原又在3月初迎來藏曆水虎新年。作為(wei) 藏族民眾(zhong)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藏曆新年與(yu) 農(nong) 曆春節在曆法、民俗等諸多方麵有相近之處,漢藏節日文化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傳(chuan) 承、互融,各有特色亦彰顯共性。在藏曆新年到來之際,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就此獨家專(zhuan) 訪了西藏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文博研究館員吉如·巴桑羅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迎接、慶祝新年是漢藏民族共同的文化習(xi) 俗,由於(yu) 藏曆與(yu) 農(nong) 曆算法不同,新年時間不完全一致。藏曆與(yu) 農(nong) 曆曆法是否存在相互影響?

  吉如·巴桑羅布:藏族天文曆算是藏族傳(chuan) 統文化“十明學”之一,在民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藏族天文曆算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吸納了多民族的科學知識和傳(chuan) 統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其中,從(cong) 中原漢地傳(chuan) 入的五行占算、時憲曆、風水學等是藏族天文曆算的重要組成和來源。

  藏族農(nong) 牧民如今仍習(xi) 慣根據《西藏天文氣象曆書(shu) 》中的“春牛圖”來預測來年收成的好壞。該圖由藏族天文曆算工作者根據預先觀測好的天文現象繪製,圖中有牛、牛倌、飛龍、農(nong) 田、樹木等元素。牛倌的穿著打扮、牛的顏色姿態、飛龍身上的數字等都與(yu) 來年的氣候條件、莊稼收成等緊密聯係。“春牛圖”即是漢地農(nong) 曆曆法被吸收進藏族天文曆算的一個(ge) 典型例子。

  2015年3月16日,藏曆元月二十六,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xiang) 加入村村民的春耕儀(yi) 式。根據藏族天文曆算,當日是一個(ge) 適合春耕春播的良辰吉日。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 攝

  中新社記者:藏曆新年從(cong) 何時開始成為(wei) 一種節慶?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

  吉如·巴桑羅布:由於(yu) 民俗本身更多呈現為(wei) 一種口傳(chuan) 文化,藏曆新年成為(wei) 節慶的準確時間不好判斷。藏族傳(chuan) 統曆法中的一年之始也許是節日的起點。最初可能是非常小型的活動,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慶祝規模和習(xi) 俗。目前西藏有四大新年,分別是林芝工布新年、阿裏地區普蘭(lan) 新年、日喀則農(nong) 事新年以及拉薩新年(藏曆新年)。

  2021年2月10日晚,藏曆新年辭舊迎新“古突”夜,拉薩夜空煙花璀璨。當日是藏曆12月29日,自此,藏族民眾(zhong)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藏曆新年的一係列活動正式拉開序幕。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西藏四大新年的形成主要有兩(liang) 方麵因素。首先在於(yu) 藏曆曆法本身的發展演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體(ti) 係。其次,藏族民眾(zhong) 生活在不同地域,地理環境和氣候各異,節慶充分結合了當地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需求。例如,日喀則農(nong) 事新年就主要集中在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種植區。

  中新社記者:藏曆新年習(xi) 俗經曆了怎樣的演變?習(xi) 俗和儀(yi) 式背後蘊含哪些深意?

  吉如·巴桑羅布:西藏四大藏曆新年都是辭舊迎新、慶祝團圓的節日,這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理念。四大新年雖地域、時間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的習(xi) 俗和儀(yi) 式,其背後都彰顯著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及價(jia) 值取向。

  藏曆12月29日,人們(men) 會(hui) 吃“古突”,這是一種麵疙瘩,要湊齊九種食材。製作古突時還會(hui) 包入羊毛、木炭、辣椒、鹽巴等,有的還做成太陽、月亮等造型,各具象征意義(yi) 。比如,木炭象征心黑,如果小孩在古突中吃到木炭,家長則會(hui) 提醒孩子要為(wei) 人友善,不能傷(shang) 害別人。過年時,人們(men) 必須給父母、長輩敬獻哈達,以表達感恩、尊敬之情。因此,這些儀(yi) 式也是家風的教育和傳(chuan) 承,這也是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的體(ti) 現。新年之際,人們(men) 也會(hui) 在櫃子上擺放青稞苗、切瑪盒以及家中生產(chan) 的農(nong) 畜產(chan) 品,展現一年來辛苦勞作的收獲,傳(chuan) 達著豐(feng) 收的慰藉和喜悅。

  2017年2月25日,幾名藏族學生在製作“古突”。當日,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學西藏班的藏族學生通過製作“古突”、表演文藝節目等方式,迎接藏曆火雞新年的到來。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隨著時代發展,藏曆新年民俗本身也在變化。在過去,孩子們(men) 最期待的是新年穿新衣,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men) 對新衣的期待已不複往日。以往,卡賽、古突等年貨需要家家戶戶動手來做,現而今各類年貨都能在商店買(mai) 到,更加便捷。

  2022年2月14日,酥油花手工藝人在拉薩八廓古城現場製作。藏曆新年臨(lin) 近,酥油花在年貨市場熱銷。酥油花在藏語中稱為(wei) “孜紮”,是古時藏傳(chuan) 佛教信眾(zhong) 因冬季沒有鮮花供佛而發明的替代品,如今已是藏族老百姓家庭中必備的年貨之一。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過去在藏曆一月初一這天,人們(men) 要早起到河邊、泉水邊背水。誰背到第一桶水誰就有福氣和財運。這樣的習(xi) 俗實際體(ti) 現的是對勤奮的褒獎和祝願。而現在,城市裏家家戶戶都有了自來水,背水的習(xi) 俗也在慢慢變化。

  隨著西藏及四省涉藏州縣的社會(hui) 經濟進一步開放發展,藏族民眾(zhong) 的視野更加開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慶祝新年的方式也愈加豐(feng) 富多元。比如會(hui) 組織歌舞比賽、全家觀看“藏晚”等。不過,無論過節方式如何變化,藏族民眾(zhong) 在新年之際闔家團圓的心願、人與(yu) 人之間的感恩、互愛都不曾削弱。

  中新社記者:藏曆新年如何與(yu) 農(nong) 曆春節民俗互相影響?

  吉如·巴桑羅布:隨著藏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加深,雙方的節日民俗也在潛移默化中互相融合、吸收。這是雙向的文化認同,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一種體(ti) 現。比較起來,藏曆新年和農(nong) 曆春節的民俗及背後的寓意本身就有諸多相通之處。

  比如,在新年到來前,藏漢民眾(zhong) 都要清除室內(nei) 垃圾,打掃屋頂揚塵,呈現喜氣盈門、裏外一新的氛圍。藏曆12月29日吃“古突”和農(nong) 曆除夕夜的團年飯均表達了闔家團圓的心願。給長輩獻哈達、給老人磕頭拜年等習(xi) 俗都體(ti) 現了藏漢民族對長輩的尊敬。

  農(nong) 曆春節有貼春聯、掛燈籠、發壓歲錢的習(xi) 俗,這些都已被藏曆新年所吸收。如今,藏曆新年的年貨市場上售賣著各類印刷精致的藏文春聯,藏族民眾(zhong) 已經習(xi) 慣在藏曆新年之際貼春聯、掛燈籠。小孩們(men) 也能收到來自長輩的壓歲錢。


2021年2月,西藏拉薩,藏曆新年來臨(lin) 之際,民眾(zhong) 選購藏式春聯。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近些年來,農(nong) 曆春節也逐漸成為(wei) 藏族民眾(zhong) 慶祝的節日。農(nong) 曆春節期間,拉薩街頭掛滿大紅燈籠,各類慶祝活動豐(feng) 富多彩,大家互相送上祝福,享受節日的愜意。而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許多其他民族民眾(zhong) ,也會(hui) 穿藏裝、品青稞酒,在家中插上羅薩梅朵,慶祝藏曆新年的到來。這是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

  2022年1月29日,拉薩宗角祿康公園內(nei) ,大紅燈籠高高掛起。隨著新春佳節和藏曆新年的臨(lin) 近,古城拉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氛圍。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中新社記者:藏族民眾(zhong) 如何看待這種節日民俗文化的互動和融合?

  吉如·巴桑羅布:從(cong) 曆史來看,藏民族本身就是開放包容的民族,也正是得益於(yu) 此,才會(hui) 形成藏民族完備的文化體(ti) 係,才會(hui) 生生不息,不斷發展進步。而這種精神在時代發展中一脈相承。

  不隻是藏漢民族在慶祝新年的習(xi) 俗上互相借鑒、吸收,各類節慶文化,甚至人們(men) 的衣食住行都在潛移默化中產(chan) 生互動、融合。對於(yu) 這樣的文化交融,藏族民眾(zhong) 不存在戒備和排斥,而是欣然接受。

  受訪者簡介:

  吉如·巴桑羅布,現任西藏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文博研究館員,兼任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理事、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民族博物館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西藏翻譯家協會(hui) 理事、西藏文物鑒定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