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在今年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上,國家文物局通報了西藏自治區的切熱遺址、瑪不錯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當雄墓地等4項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這4項考古成果位於(yu) 青藏高原的多個(ge) 地理區位,涵蓋從(cong) 舊石器時代到唐代的多個(ge) 曆史時期。相關(guan) 發現進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曆史文化的發展曆程,為(wei) 西藏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提供了實證。
【點評】
西藏自治區康馬縣,海拔4410米的瑪不錯湖麵水光瀲灩。誰能想到,湖麵之下竟然藏著一段西藏4000年前的曆史。臨(lin) 湖而漁、穿林狩獵,在科學家們(men) 的挖掘和重構中,一幅關(guan) 於(yu) 青藏高原古人類的生活圖景徐徐展開。他們(men) 為(wei) 何在青藏高原腹地這個(ge) 高海拔湖畔定居?當時的生活狀況如何?這些疑問有待進一步解答。
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一係列西藏古代曆史遺跡的發掘,在時間和空間兩(liang) 個(ge) 維度上加深了人們(men) 對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的曆史認知。從(cong) 拉薩到日喀則再到阿裏,遺跡的分布綿延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昭示著曆史上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空間之廣闊;從(cong) 舊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唐代,一個(ge) 個(ge) 遺址串聯起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發展的時間譜係。時空交織賡續,古跡背後蕩漾著時間的河流;遺跡串珠成鏈,曆史之光燭照文明進程。
以時間為(wei) 軸線,出土器物的變遷是物質文明發展進步的生動縮影,也刻印著文明的演進和發展。早期的切熱遺址中,人們(men) 主要使用土石製品,隨後出現了原始的陶器,並逐步走向完善、精美;晚近的當雄墓地中,考古發現了金銀器、漆器……這些發現正是青藏高原居民生產(chan) 力不斷積累提高的見證。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曆史的重要構成。作為(wei) 其中一個(ge) 地理單元,青藏高原的曆史遺跡中有著人口遷徙、文化交流的豐(feng) 富證據。當雄墓地中,出土石質黑白圍棋子、漆器殘片、紡織物等文化遺存,顯示當時中原文化對周邊地區的深刻影響,也反映唐代中原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密切往來。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發展和豐(feng) 富,中華民族也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互鑒中鑄就休戚與(yu) 共、不可分割的共同體(ti) 。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當前,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曆史軸線。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才能幫助人們(men)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