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野犛牛”舞動藏文化千年之韻 西藏非遺“活化石”煥新

發布時間: 2022-03-25 09:12: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我們(men) 去過很多地方表演協榮‘仲孜’,也好幾次登上了‘藏晚’舞台,觀眾(zhong) 們(men) 都很喜歡這個(ge) 舞蹈。”說起這些年的表演經曆,63歲的桑珠臉上露出驕傲的神色。


圖為(wei) 3月21日,桑珠在自家院子裏練習(xi) 協榮“仲孜”。 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協榮“仲孜”是一種集唱腔、道白、舞蹈為(wei) 一體(ti) 的西藏傳(chuan) 統表演藝術,漢語譯為(wei) “野犛牛舞”,有著1000多年的曆史,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半輩子生活在拉薩市曲水縣協榮村,桑珠借助協榮“仲孜”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他也見證了這一舞蹈“跳”上更廣的舞台。


圖為(wei) 3月21日,協榮“仲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桑珠。 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早在千年前,協榮‘仲孜’就被刻在大昭寺的壁畫《大昭寺歡慶圖》上,桑耶寺壁畫中也記錄了跳舞的場景。”桑珠介紹,作為(wei) 民族藝術中的陽春白雪,協榮“仲孜”頻繁出現於(yu) 西藏曆史上的重大慶典中,是見證藏地社會(hui) 文化發展的“活化石”。

  “每年的雪頓節,要是協榮‘仲孜’不演,八大藏戲就不能開鑼。”桑珠說,由於(yu) 舞蹈中蘊含著喜慶、祝福、吉祥圓滿的寓意,協榮“仲孜”成為(wei) 節日裏必不可少的節目。40多年間,桑珠參加了數不清的雪頓節、望果節表演。早年間,每一次出村演出都很不容易。


資料圖為(wei) 桑珠帶領團隊表演協榮“仲孜”。 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每逢雪頓節到拉薩表演,最早的時候用騾子馱著道具趕路。後來通車了,我們(men) 先坐拖拉機到拉薩河邊渡口,登上牛皮船渡河,最後換乘縣裏的汽車,路上要用掉大半天時間。來回加起來得3天。”桑珠回憶,有時候在路上演出服被雨淋濕,變得非常沉重,演出無法順利進行。那時候,演出的收入也很微薄,“一場演出每人10塊錢,僅(jin) 夠吃個(ge) 藏麵”。

  “最難的時候,村裏隻有兩(liang) 位老人懂得道白唱詞,年輕人都去工地掙錢了,沒人願意學。”黯淡的局麵在2011年迎來轉機。這一年,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協榮“仲孜”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力度加大。

  2014年,國家劃撥了56萬(wan) 元人民幣專(zhuan) 款用於(yu) 協榮“仲孜”傳(chuan) 承,舞蹈所需的服裝、道具等也得以更新。大家演出的機會(hui) 更多了,除藏族傳(chuan) 統節日,協榮“仲孜”也經常登上各大活動、晚會(hui) 的舞台。而曾經讓桑珠苦惱的“行路難”,也因為(wei) 高速公路通車不再是個(ge) 難題。

  2021年11月,協榮“仲孜”隊受邀到上海進博會(hui) 表演,受到觀眾(zhong) 熱捧。“看到那麽(me) 多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喜歡我們(men) 的舞蹈,覺得很自豪,也堅定了我們(men) 傳(chuan) 承文化的信念。”桑珠說,期待以後有更多機會(hui) 到各地演出,讓大家更加了解藏族民間舞蹈的魅力,也讓村裏的年輕演員們(men) 增長見識、學習(xi) 交流。

  現而今,桑珠時常到當地小學授課,想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們(men) 對舞蹈的興(xing) 趣。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讓傳(chuan) 承千年的協榮“仲孜”延續輝煌。“傳(chuan) 承藏族非遺文化,這不隻是協榮村的事情,也是所有人的責任。”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