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西藏不斷增強民生保障——農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發布時間:2022-03-28 09:15:00來源: 人民日報

  嚐糌粑、敬青稞酒、獻哈達,在西藏山南市乃東(dong) 區克鬆社區,一年一度的傳(chuan) 統春耕儀(yi) 式正在進行。成排的拖拉機行進在田裏,翻耕土地,播下青稞種子,人們(men) 期待著好收成!

  對1936年出生的紮西老人而言,此情此景過去做夢都不敢想。小時候,身為(wei) 農(nong) 奴的他為(wei) 奴隸主放牛放羊,跟父母一起住在牛棚裏,睡在成堆的飼草上。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當年7月,克鬆村433名農(nong) 民成立了西藏第一個(ge) 農(nong) 民協會(hui) 。沐浴民主改革的春風,紮西分到了田地和牛羊,娶妻生子,過上了翻身解放的好日子。

  民主改革讓翻身農(nong) 奴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農(nong) 具、牲畜等生產(chan) 資料,西藏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得到長足發展。2021年,西藏糧食產(chan) 量達106.5萬(wan) 噸,比上年增加3.63萬(wan) 噸,連續7年穩定在100萬(wan) 噸以上。全區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66.1%。

  如今,在西藏廣袤的農(nong) 牧區,最美的地方是學校,最好的建築是醫院。有了全方位的民生保障,農(nong) 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日子越過越甜。

  從(cong) 阿裏地區劄達縣城出發,沿著依山而建的柏油路,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一路下行,抵達海拔2700米的邊境鄉(xiang) 底雅鄉(xiang) 。

  “包括雙語幼兒(er) 園和小學一、二年級,我們(men) 現有學生40名。除了漢語文、藏語文、數學外,其他學科的安排也很全麵。”劄達縣底雅鄉(xiang) 雙語幼兒(er) 園教師達珍說,鄉(xiang) 裏所有適齡兒(er) 童都已入學。

  《西藏和平解放與(yu) 繁榮發展》白皮書(shu) 顯示,1951年至2020年,國家累計投入教育經費2239.65億(yi) 元,推動西藏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現代教育體(ti) 係。

  對浙江溫州醫療援藏隊醫生謝林欽來說,那曲市嘉黎縣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ang) ”。一年多來,他帶隊組建嘉黎縣人民醫院胃鏡中心,並開展麻醉狀態下的胃鏡檢查,實施第一例剖宮產(chan) ,攻關(guan) 外科和麻醉科室技術難題。

  嘉黎縣地處那曲市東(dong) 南部,過去醫療基礎薄弱。如今,隨著本地醫療水平提升,服務能力也不斷增強。浙江省援藏幹部、嘉黎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周建清介紹,在援藏力量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嘉黎群眾(zhong) 能在本地看病,縣人民醫院的門診人次、住院人次均提高了50%。

  嘉黎的變化是西藏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進步的一個(ge) 縮影。截至2021年末,全國各地先後有1309名醫療人才來到西藏,把醫術和服務帶到高原。2021年,西藏人均預期壽命達72.19歲,比上年提高1.09歲,創曆史新高。

  “以前總覺得犛牛養(yang) 得越多越好,顧得上數量,不講究質量。”拉薩市當雄縣海拔4200多米的草場上,寧中鄉(xiang) 堆靈村牧民曲嘎放牧著一群犛牛。

  2017年起,當地政府支持修建標準化牛圈和各類設施,幫助牧民成立家庭牧場,優(you) 化養(yang) 牛流程,加強出欄前育肥。“每頭犛牛淨增收入2000多元,這幾年牧場收入能穩定在30萬(wan) 元左右。”曲嘎說。

  “通過控製蓄養(yang) 總量、提高單位產(chan) 值,全縣草畜平衡逐步優(you) 化,草場恢複情況喜人。”當雄縣政協副主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索朗多吉介紹,在實現草場有效保護的前提下,計劃到“十四五”末,當雄縣犛牛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10億(yi) 元。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