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時代·麵孔】平均海拔5000米,每年8級以上大風超200天,基層幹部接力堅守在西藏雙湖縣

——“哪怕隻有一戶人家,也要守在這裏”

發布時間: 2022-04-01 09:41:00 來源: 人民日報


雪後的雙湖縣協德鄉(xiang) 。記者 徐馭堯攝


雙湖縣措折羌瑪鄉(xiang) 幹部邊巴拉姆(右一)在搬遷群眾(zhong) 家走訪。記者 徐馭堯攝

  雙湖縣,全國海拔最高縣,平均海拔5000米,每年超過200天刮著8級以上大風……惡劣的自然環境,使雪域高原的這座小縣城被人們(men) 稱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

  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決(jue) 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雙湖縣群眾(zhong) 開始陸續搬遷。搬遷期間,不少幹部仍堅守在雙湖縣,站好最後一班崗。

  “要把工作做細致些,才能對得起群眾(zhong) 的信任”

  在雙湖的第一夜,記者躺在床上輾轉反側(ce) 。寒冷和缺氧像兩(liang) 塊石頭一樣壓在身上,一夜醒來四五次。而對於(yu) 多數雙湖縣幹部來說,他們(men) 早已習(xi) 慣。

  晚飯時間,雙湖縣委辦公室幹部熊文濤和妻子視頻通話。“家裏怎麽(me) 樣啊?”“讓孩子來打個(ge) 招呼。”

  這是熊文濤在西藏工作的第十八個(ge) 年頭,家人都在陝西生活,今年春節他也沒回家。掛了電話,熊文濤笑著說,“今年要規劃搬遷,工作特別多,我得守在這兒(er) 。”

  “想回去嗎?”記者問熊文濤。“咋不想?”他沉默了一會(hui) 兒(er) ,接著說,“但任務艱巨,要把工作做細致些,才能對得起群眾(zhong) 的信任。”

  一個(ge) 多月前,熊文濤不小心得了感冒。剛開始沒當回事,過了一段時間,他開始喘不上氣。久在高原,大家也有了一些基本判斷——“可能是肺水腫了!”

  由於(yu) 縣裏醫療條件差,大家趕緊把熊文濤送往那曲市區。從(cong) 雙湖縣到那曲市有500多公裏,開車要大半天。到了市區,因病情嚴(yan) 重,醫生簡單處理後建議他前往拉薩治療。就這樣輾轉數日,經過多地治療,他的病情才穩定下來。“都說在高海拔地區生活久了能習(xi) 慣,可哪有真的習(xi) 慣,無非是硬扛著。”回憶起那段難熬的時光,熊文濤如今已心靜如水。

  除了自然環境惡劣,雙湖縣的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為(wei) 了滿足供電需求,縣城外的山丘上鋪滿了光伏板。望著光伏板,雙湖縣公安局民警帥海深有感觸:2017年,他剛到雙湖時,全縣的電力都要倚靠這一片光伏板。“那時候供電不穩定,幾乎隔天就要停電。一旦下起大雪來,全縣電力一周都供應不上,真是太不方便了!”

  在雙湖工作了5年,這個(ge) 貴州小夥(huo) 已經能熟練地用牛糞燒爐子了。雙湖是牧區,很多地方缺少燃料,又經常停電。屋子冷,他就學習(xi) 當地老鄉(xiang) 燒牛糞取暖。“我本以為(wei) 燒牛糞和燒煤塊差不多,其實差別很大,慢慢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竅門。”帥海一邊和記者比劃,一邊笑著說,“要不是在雙湖,這輩子哪有機會(hui) 學會(hui) 這些喲。”

  “守護一方百姓平安,就要‘一個(ge) 都不能少’”

  拎著兩(liang) 桶水,爬上3樓,把水往門口一放,帥海已累得氣喘籲籲。哪怕在雙湖工作了快5年,“拎水爬樓梯”依舊是對他體(ti) 能的一項挑戰。

  簡單收拾後,帥海和同事脫海濤一起下樓,開始巡邏。“別看咱們(men) 縣城不大,巡邏的路可不好走呢。”出發前,他倆(lia) 先給記者打起了“預防針”。

  出門沒多久,警車就開上了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顛簸嚴(yan) 重。“路不長,忍忍唄。”帥海笑著說,“這是距離縣城最近的村子,路旁邊這些土坯房,現在大多數都沒人住了。群眾(zhong) 已經搬遷到森布日安置點,這裏隻剩下零星幾戶人家。”

  工作第一年,脫海濤就被安排春節值班。除夕當天,他和父母通了一次視頻電話。麵對父母的擔憂,脫海濤故作輕鬆地說,“這裏很好”“過年很溫馨”。但掛了電話,他的眼淚卻不住地往下掉,心裏很是內(nei) 疚。“父母年紀也不小了,做子女的,是不是應該多陪陪他們(men) ?”如今,工作久了的脫海濤漸漸明白,“我在這裏安心工作,幹出點成績來,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警車最後停在縣裏最遠的一處監控攝像頭前,這裏由帥海負責日常維護。高原高寒,很多設備容易損壞。有時候,跑了許久,花了好長時間,修好的攝像頭也就覆蓋幾戶居民的生活區域,看上去有點“不劃算”,帥海卻說:“守護一方百姓平安,就要‘一個(ge) 都不能少’。哪怕隻有一戶人家,也要守在這裏。”

  “最遠的一次走訪,早上8點多出門,晚上12點多才回到鄉(xiang) 政府”

  年初二一早,雙湖縣協德鄉(xiang) 鄉(xiang) 長張寧波拉開大門,要和縣裏其他幹部去多吉老人家裏走訪。

  老人家不遠,卻需要穿過一片雪地。“多吉身體(ti) 狀況一般,家裏還有幾個(ge) 孩子,生活壓力比較大。”張寧波和記者介紹起多吉家的情況。“現在,他加入了村裏的合作社,每個(ge) 月都有分紅,生活好了很多。”

  來到多吉家,他的妻子尼瑪桑珍告知記者,多吉去醫院檢查身體(ti) 了。“現在醫療保障越來越好,看病費用大多不愁。可是協德鄉(xiang) 地處偏遠,老百姓就醫很不方便,好在今年就要搬遷了。”張寧波說。

  2010年,張寧波來到雙湖工作。當時他沒有想過,自己能在這裏工作這麽(me) 久。第一次在雙湖過春節,店裏隻剩了一棵大白菜,大家把它買(mai) 了回去,一起包了頓餃子,這是張寧波第一次在雙湖過年的深刻記憶。

  去年,張寧波從(cong) 縣裏轉到鄉(xiang) 裏工作,恰好趕上前所未有的極寒天氣,鄉(xiang) 裏很多地方都遭受了雪災。大雪將小村與(yu) 外界隔絕,張寧波組織黨(dang) 員幹部集中清理積雪。大夥(huo) 兒(er) 你一鍬、我一鏟,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yan) 寒中,連夜清理出一條勉強能通行的道路。

  隨後,村幹部們(men) 分批走訪,前往村民放牧點檢查房屋質量、各家牛羊圈和生活物資儲(chu) 備情況。協德鄉(xiang) 地廣人稀,近70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260多個(ge) 放牧點,他們(men) 要一個(ge) 個(ge) 走遍。“最遠的一次走訪,早上8點多出門,晚上12點多才回到鄉(xiang) 政府。”

  “之前,我在雙湖縣發改委工作,縣裏建了不少陽光棚圈。這次雪災,這些棚圈可是發揮了大作用!”張寧波說,“這一項目經我之手審批,自己的工作給老百姓帶來了福利,心裏別提多舒坦了。”

  談及未來,張寧波充滿期待。“搬遷到森布日後,條件好了、發展快了,去群眾(zhong) 家走訪,時間也不用浪費在路上,多好!”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