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西藏軍(jun) 區的一個(ge) 邊防哨所。
詹娘舍之名從(cong) 藏語音譯而來,即“雪山孤島”的意思。該哨所駐地海拔4655米,因兀立山尖、雲(yun) 遮霧繞,又被稱為(wei) “雲(yun) 中哨所”,四周皆為(wei) 85度坡度的懸崖峭壁。
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軍(jun) 民團結一家親(qin) 。自上世紀60年代起,駐守在這裏的官兵數十年如一日,模範踐行為(wei) 人民服務宗旨,履行強邊興(xing) 邊使命,與(yu) 駐地群眾(zhong) 攜手共譜雙擁共建壯美畫卷,雪域高原民族團結之花絢爛綻放。其中,亞(ya) 東(dong) 縣仁青崗村的達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位藏族阿媽,40年堅持為(wei) 邊防戰士送溫暖的事跡,感染了一茬又一茬官兵,也鼓舞著更多的人關(guan) 心詹娘舍哨所,關(guan) 心守土固邊。
懸在雲(yun) 端的送菜路
詹娘舍哨所駐地,四麵絕壁料峭,在雲(yun) 海之上形成一座偉(wei) 岸的孤島。通向哨所的路狹窄而逼仄,冬季積雪深厚時,常要踱著齊膝甚至齊腰的積雪跋涉上山。
次仁曲珍、達吉、普赤,3位阿媽是詹娘舍哨所的常客,也是官兵們(men) 最為(wei) 熟悉的名字。每當她們(men) 的身影穿過風雪出現在哨所前,戰士們(men) 都會(hui) 擁上前去,接過阿媽鼓鼓的背囊,請阿媽坐在火爐旁,握住阿媽的手,聊一聊哨所裏的生活。
40年來,這樣的場景每月都會(hui) 在哨所裏出現。3位阿媽的送菜路,見證著哨所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著一茬又一茬官兵戍邊穩藏的無限忠誠。
曾經的送菜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40公裏的路要走上10多個(ge) 小時,多變的氣候,常常使阿媽們(men) 的衣服上掛滿冰雪。冬天,天還沒有亮,她們(men) 就開始出發,穿越原始森林、亂(luan) 石峭壁、深厚積雪,才會(hui) 到達哨所。
多年來,沿著陡峭的山壁和沒膝的深雪給戰士們(men) 送菜,在她們(men) 身上,發生了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故事。
“那時經常淩晨四五點摸黑出發,打著小手電,翻山越嶺,回到家常常是深夜。”次仁曲珍說。
路上偶爾會(hui) 遇到狗熊、猴子、雪雞之類的動物,猴子、雪雞倒是好打發,可狗熊就不行了。有一次,3位阿媽行至密林深處,見不遠處有一隻黑色的大狗熊,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她們(men) 。三人緊貼在一起,想起父輩說過狗熊怕光,就用手電筒光直射狗熊的眼睛,不敢出聲,對峙10多分鍾,狗熊離開後她們(men) 才敢上路。
在這陡峭的冰峰雪嶺間負重行走,時常會(hui) 經受生與(yu) 死的考驗。尤其是進入冬季,在大部分路程上常常會(hui) 遭遇暴風雪的襲擊。
2000年11月的一天,當她們(men) 踏著沒膝深的積雪經過海拔4300多米的東(dong) 嘎拉山口時,天突然沉了下來。頃刻間,狂風肆虐,漫天雪花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她們(men) 身上頓時積滿了厚厚的雪,加上背幾十斤重的蔬菜,腳下的積雪越來越深,阿媽們(men) 舉(ju) 步維艱,幾次跌倒在雪地上。
3位阿媽在與(yu) 暴風雪中掙紮前行,朦朧間看到一個(ge) 能避風雪的山崖。就這樣,她們(men) 在這裏躲過了半個(ge) 多小時的暴風雪襲擊。當她們(men) 出現在哨所官兵的麵前時,戰士們(men) 緊緊地抱著幾位“雪人”阿媽失聲痛哭……
跨越四十載的魚水情
時光飛逝,雪山上的杜鵑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40年過去,“阿佳”(大姐)變成了“莫啦”(奶奶)。如今,她們(men) 的雙肩不再堅實有力,雙腳不再輕快矯健。考慮到阿媽們(men) 的身體(ti) 情況,戰士們(men) 常勸她們(men) 不要再送菜了,但阿媽們(men) 還是堅持每過一段時間就帶一些新鮮蔬菜上哨所看看。
“現在戰士們(men) 不缺蔬菜,但我們(men) 就是舍不得他們(men) ,隔段時間不去,心裏就空落落的。”次仁曲珍談到這條堅持了40年的送菜路,感慨萬(wan) 千。
1954年,解放軍(jun) 進駐西藏亞(ya) 東(dong) 縣,部隊官兵和地方百姓一起居住,一起生產(chan) ,一起抗雪災。當時,剛剛出生不久的次仁曲珍家就住了一位部隊首長,他教會(hui) 了當地群眾(zhong) 如何科學種菜和養(yang) 殖,如何提高青稞產(chan) 量。繈褓中的次仁曲珍,幾乎是被解放軍(jun) 叔叔抱著長大的,毛主席像、五星紅旗、紅五角星等,都是她童年裏最美好的記憶。
“親(qin) 人講述的都是解放軍(jun) 為(wei) 老百姓做的好事,以及為(wei) 解放軍(jun) 運糧送彈的故事。”次仁曲珍說。打小耳濡目染解放軍(jun) 為(wei) 解放西藏、發展西藏所做的一件件實事,在她的心裏,早已將解放軍(jun) 視為(wei) 親(qin) 人。1972年,次仁曲珍光榮地當上了民兵。1978年,她在原成都軍(jun) 區民兵軍(jun) 事比武中獲得了一等獎。
“早些年,邊防哨所條件非常艱苦,吃上新鮮蔬菜是戰士們(men) 的奢望。”1982年秋天,28歲的次仁曲珍第一次給哨所戰士送菜。曲折的山路爬了一段又一段,汗水濕透了衣裳,她終於(yu) 看到了矗立雲(yun) 端的哨所。
“解放軍(jun) 怎麽(me) 住在連鷹都飛不過的地方?背菜上山好辛苦啊!”然而,當次仁曲珍看到哨所官兵黝黑發紫的臉龐、凍得腫脹的雙手,以及哨所惡劣的環境時,心裏又自責起來,為(wei) 什麽(me) 不多背點菜上來?
背菜之餘(yu) ,她們(men) 還幫戰士們(men) 收發信件、包裹,轉送維修小電器。3位阿媽的家,早已成為(wei) 邊防官兵探親(qin) 、休假中轉乃至相親(qin) 的“家”。
最早提議給官兵送菜的達吉,時常會(hui) 感慨自己老了,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然而,她並不擔心這項工作後繼無人。“多年來,已有許多群眾(zhong) 自願加入送菜的隊伍。”達吉說,上哨所的人多了,他們(men) 兩(liang) 人一組,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向的哨所輪流送東(dong) 西。
如今,雙鬢斑白的阿媽足跡遍及詹娘舍、則裏拉等10多個(ge) 哨所。她們(men) 把青春留在雪山之上,也把擁軍(jun) 護邊的深情鐫刻在雪山之巔。
繪就民族團結幸福畫卷
盡管孤守雲(yun) 端,詹娘舍的生活並非與(yu) 世隔絕。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部隊哨所條件逐年改善,早已告別了吃菜難,但阿媽們(men) 還是常來送菜。
阿媽們(men) 舍不得哨所的一茬茬兵娃娃,戰士們(men) 也都願意和阿媽聊心事。哪怕是退伍老兵,也會(hui) 常常問候一下阿媽。浙江籍戰士陸雲(yun) 華退伍時留下照片說:“阿媽,在我們(men) 認識的日子裏是愉快的,我們(men) 就要離開部隊了,你不要難過,想我的時候,就看一看照片吧,我會(hui) 在遠方為(wei) 您祝福!”後來,陸雲(yun) 華結婚時,還邀請阿媽去參加婚禮。
阿媽們(men) 將青春奉獻給擁軍(jun) 事業(ye) ,駐地官兵們(men) 也將阿媽們(men) 視作親(qin) 人。
利用業(ye) 餘(yu) 時間,駐地官兵們(men) 經常為(wei) 阿媽們(men) 挑水、劈柴、洗被褥、縫補衣服、送醫送藥,傳(chuan) 授種植和養(yang) 殖技術,幫助她們(men) 脫貧致富。
阿媽們(men) 也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子弟兵。平時,哨所有人生病,她們(men) 總是提著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雞蛋、牛奶來連隊探望;逢年過節,她們(men) 把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拿來慰問;戰士們(men) 退伍離開部隊時,她們(men) 總是含著熱淚,依依不舍地敬上香氣四溢的青稞酒,獻上潔白的哈達。
不止阿媽所在的仁青崗村,在亞(ya) 東(dong) 縣這座曆史悠久的邊境小城,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的光榮傳(chuan) 統代代傳(chuan) 。
冰雪漸消,春意融融。群宗阿媽的大孫女德慶色珍如期回到大學校園。然而不久前,群宗阿媽卻為(wei) 孫女上學的事犯了難。群宗阿媽之前是貧困戶,如今雖然脫了貧,基本生活和醫療有了保障,但供兩(liang) 個(ge) 孫女上學的費用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駐地官兵聽說了此事,組織開展募捐活動,踴躍捐款4萬(wan) 餘(yu) 元。官兵們(men) 還建立起捐資助學機製,每月定期帶著食品和生活物品看望群宗阿媽,並資助她的兩(liang) 個(ge) 孫女1800元助學金。
看著日子越過越好,群宗阿媽的臉上總是笑盈盈的。群宗阿媽的小孫女索朗白瑪在日記裏寫(xie) 道:“奶奶說,金珠瑪米叔叔是親(qin) 人。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xi) ,長大了也要像金珠瑪米一樣,做一個(ge) 對國家和社會(hui) 有用的人。”
高原的冬季漫長而寒冷,突發暴雪,官兵主動幫助地方清理積雪,保障交通;遇到困難群眾(zhong) ,基層戰士慷慨解囊,堅持資助達數年之久。官兵們(men) 的真誠幫助,換來了駐地群眾(zhong) 的真心擁戴。
逢年過節,當地的民間藝術團主動走進軍(jun) 營,獻上精彩的節目慰問戍邊戰士;收獲時節,駐地群眾(zhong) 將自家特產(chan) 送進軍(jun) 營,讓軍(jun) 營裏的親(qin) 人們(men) 感受來自雪域高原的溫暖。在官兵及地方政府、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下,亞(ya) 東(dong) 縣城的麵貌煥然一新,有了鱗次櫛比的商鋪,有了車水馬龍的街道,一切是那麽(me) 生機勃發。
在亞(ya) 東(dong) 這個(ge) 第二故鄉(xiang) ,駐地官兵增進民族團結的舉(ju) 措越來越多,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服務的步伐越來越勤。官兵們(men) 用真情贏得西藏群眾(zhong) 的真誠擁戴、用實際行動書(shu) 寫(xie) 強邊興(xing) 邊的新篇章、用愛澆灌起絢爛的民族團結之花。
編後語
雪山之巔,人民子弟兵與(yu) 群眾(zhong) 的魚水情深,再一次得到了生動演繹。
40年風雪路,詹娘舍哨所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3位藏族阿媽始終堅守如一。戰士生病了,她們(men) 提著雞蛋、牛奶看望;逢年過節,她們(men) 送來青稞酒、酥油茶……這份把戰士當作自己孩子來關(guan) 愛的擁軍(jun) 護邊之情,令人動容。
“我從(cong) 雪山走來,雪山有我慈祥的阿媽啦,她是我一生的牽掛……”猶如歌曲《雪山阿媽》所描述的,官兵們(men) 也把這3位藏族阿媽當作自己在駐地的親(qin) 人,時常走動、交心溝通、真誠幫助,以至於(yu) 有的戰士退伍結婚時,還會(hui) 邀請阿媽參加。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3位藏族阿媽的帶動和影響下,當地真情擁軍(jun) 護邊的隊伍不斷壯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對當地群眾(zhong) 而言,他們(men) 的擁軍(jun) 護邊之舉(ju) ,已成為(wei) 一種自覺的堅守、光榮的傳(chuan) 統。
“軍(jun) 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向著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奮進的征程中,讓我們(men) 不斷鞏固和發展堅如磐石的軍(jun) 政軍(jun) 民關(guan) 係,讓雙擁之花更加絢麗(li) 、軍(jun) 民團結之果更加豐(feng) 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