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普赤、次仁曲珍和達吉3位藏族老阿媽排坐在達吉家的沙發上,又一次撥通了詹娘舍哨所班長劉傑飛的視頻電話。
由於(yu) 劉傑飛休假,他們(men) 已經有日子沒見麵了。“你們(men) 一定要保重身體(ti) !”“我們(men) 都可想你們(men) 了!”劉傑飛在手機對麵不斷地訴說著對阿媽們(men) 的想念。
3位老阿媽和詹娘舍哨所之間的故事開始於(yu) 39年前的一筐蔬菜。
1982年,為(wei) 了讓邊防哨所官兵吃上新鮮蔬菜,當時還是小姑娘的達吉徒步背著蔬菜送往海拔4700米的詹娘舍哨所。1985年、1987年,村裏的另外兩(liang) 位姑娘普赤和次仁曲珍也加入送菜隊伍中。
詹娘舍哨所被稱為(wei) 雲(yun) 中哨所,周圍是懸崖峭壁,地形艱險,物資保障困難,官兵生活條件艱苦。達吉說:“解放軍(jun) 為(wei) 我們(men) 守邊,但哪怕在夏天也沒機會(hui) 吃上青菜。當時我在哨所看到他們(men) 特別辛苦,就想把自己種的菜送給他們(men) 。”
30多年前,哨所的交通條件遠不如現在,3位阿媽家住西藏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仁青崗村,到哨所海拔落差2000米,單程要走七八個(ge) 小時,哪怕輕裝攀行,也會(hui) 把人累得氣喘籲籲。但她們(men) 硬是憑借頑強的毅力,用柔弱的身軀,一趟趟為(wei) 哨所官兵送去新鮮蔬菜。
龍克勇是一位退伍老兵,1997年至2001年在詹娘舍哨所戍守邊疆。他回憶說:“當時想吃到新鮮蔬菜特別難。三位阿媽每次送來蔬菜,戰士們(men) 都舍不得吃太快,每次隻煮一點點嚐嚐味道。”
不僅(jin) 如此,由於(yu) 哨所偏遠,一封從(cong) 家鄉(xiang) 發過來的信,短則一個(ge) 月、長則半年才能到戰士們(men) 手上。於(yu) 是,戰士們(men) 把阿媽的地址告訴自己的親(qin) 朋好友,她們(men) 又成了哨所官兵的“郵差”,送菜的時候也為(wei) 戰士們(men) 帶來家鄉(xiang) 的問候。
3位阿媽在天路上堅持了近40年,和邊防官兵早已親(qin) 如一家。達吉老人向記者展示了用絲(si) 巾包著的厚厚一遝照片,每張照片都是他們(men) 親(qin) 情的見證。
“這是2007年的時候,我們(men) 去哨所送菜,正好趕上元宵節。我們(men) 沒有過元宵節的習(xi) 俗,但戰士們(men) 仍然邀請我們(men) 留下,和他們(men) 一起熱熱鬧鬧過節。”隨便拿出一張照片,達吉老人都能很快講出背後的故事。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部隊供給的充足,阿媽們(men) 不用再給戰士們(men) 送菜了,但她們(men) 仍堅持每月去哨所看一下她們(men) 的“兒(er) 子們(men) ”。邊防官兵們(men) 也把老人當作親(qin) 人,不僅(jin) 是現役的哨所官兵,不少退伍老兵也都和老人們(men) 保持著聯係。龍克勇就一直與(yu) 3位阿媽保持著書(shu) 信往來,2019年還專(zhuan) 程從(cong) 湖北恩施趕來亞(ya) 東(dong) 看望3位老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