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七夜裏,“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與(yu) 汙染物考察分隊18人組成的科考小組,徒步前往珠峰海拔6350米區域,完成了對東(dong) 絨布冰川的3D掃描、冰雪深度測厚和取樣。從(cong) 最初上山前的“白麵書(shu) 生”,變成下山歸來後的“糙漢子”,他們(men) 臉上的膚色寫(xie) 滿極高海拔科考的艱辛。
幾天來,他們(men) 攜帶專(zhuan) 業(ye) 無人機和3D激光掃描儀(yi) ,對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間的冰川進行高分辨率掃描,累計掃描麵積達22平方公裏,創造了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掃描麵積紀錄。
“大家在山上雖然每天都在塗抹防曬霜,但冰雪反射的陽光還是曬傷(shang) 了皮膚。”科考隊員、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高壇光說道。
但在他們(men) 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壇光主要負責無人機對冰川的掃描,由於(yu) 所在地海拔高、氣溫低,導致遙控器時常無法開機。他不得不用體(ti) 溫去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
10多人的團隊,分工明確,一路很熱鬧,同樣也很“難熬”。在海拔6350米區域,大家晚上擠在一個(ge) 帳篷裏休息,缺氧帶來的頭疼讓每個(ge) 人輾轉反側(ce) 。呼嚕聲、夢話語,漫漫長夜裏的一切艱難,轉而成為(wei) 第二天的趣談。熬到天亮時,他們(men) 的睡袋周邊全是濕冷的霧水。
高壇光說,睡袋濕了也不能拿出去曬,不然一會(hui) 兒(er) 就變成了“冰袋”。
29歲的汪少勇,是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在這次科考中參與(yu) 測量冰川厚度。他和同事們(men) 每天輪流拖著冰川雷達測厚儀(yi) ,在東(dong) 絨布冰川表麵沿著“Z”字形軌跡,向下發送探測波獲取冰川厚度數據。
汪少勇說,由於(yu) 本次攜帶的儀(yi) 器設備比較先進,分辨率也很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科研人員的工作負荷,讓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通過幾天的辛勤努力,他們(men) 完成了對絨布冰川的一次全麵“體(ti) 檢”。依據掃描到的測量數據,科研團隊將逐漸繪製珠峰冰川三維數字高程圖,然後與(yu) 過去采集的數據(包括遙感資料)進行比較,掌握冰川變化趨勢和規律。
後續,科研人員將對采集到的冰雪樣品進行分析,觀察冰川裏的化學成分,進而還原地質時期直至今天的氣候環境變化、人類活動影響的變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