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彧瀾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每一個(ge) 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wei) 億(yi) 萬(wan) 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ge) 奮鬥的你。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從(cong) 醫23年,醫生沈彧瀾一時很難記起接生過多少新生兒(er) 。但她記得畢業(ye) 分流專(zhuan) 業(ye) 時,選擇婦幼科室的堅定:“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感覺特別好。”
在接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光裏,她憑借精湛的臨(lin) 床醫術收獲榮譽與(yu) 敬意,也肩負起責任與(yu) 期盼——主動請纓赴西藏支援;援藏歸來,顧不上休整就投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
“救死扶傷(shang) 是醫生的本職工作,隻要病人渡過難關(guan) ,我們(men) 的付出就值得。”沈彧瀾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她像一麵棱鏡,反射出這個(ge) 時代下,女性醫務工作者奮勇擔當的巾幗風采。今年,福州市晉安區總醫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沈彧瀾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沈彧瀾(右二)為(wei) 八宿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幫扶。受訪者供圖
不僅(jin) “輸血”更幫西藏醫院“造血”
2017年6月,沈彧瀾說服家人,主動報名援藏,成為(wei) 福州市第八批援藏醫療隊隊長,也是該批援藏隊中唯一的女隊員。美麗(li) 的雪山、潔白的哈達、熱情的藏族老百姓……初到西藏的興(xing) 奮,隨著行程中海拔的升高而消散。
“平均海拔4000多米,腳就像踩在棉花團上。”穿越川藏線上最危險的天路72拐來到支援的西藏昌都市八宿縣,高原反應讓她頭腦發脹。除了地理環境,這兒(er) 的醫療條件更打破了沈彧瀾的想象。那時,在擁有3.9萬(wan) 多人口的八宿縣,規模最大的縣醫院床位不過70張,門診、手術室、病房相連一處,醫療人手不足……更讓她吃驚的是當地婦幼健康知識的匱乏:新生兒(er) 出生不洗澡,沒有保溫輻射台,婦女身懷六甲還彎著腰夯牆、上山挖蟲草。
“我來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的。”在西藏八宿縣醫院工作的700多個(ge) 日夜裏,沈彧瀾接診產(chan) 後大出血的病人、亟待剖宮產(chan) 的病人與(yu) 其他受重傷(shang) 急需搶救的傷(shang) 者等共2200餘(yu) 人次,接生新生兒(er) 800餘(yu) 名。
在八宿縣的第十天夜裏,得知有位新生兒(er) 不會(hui) 哭,沈彧瀾顧不上高原反應,從(cong) 宿舍飛奔至醫院。“小孩皮膚青紫,無法自主呼吸,心率微弱。”時至今日,沈彧瀾仍記得產(chan) 婦的哭腔——“救救我的孩子”。沈彧瀾趕忙拿出新生兒(er) 複蘇器,配合體(ti) 外按壓循環,直到半小時後孩子才哭出來。
“新生兒(er) 複蘇器在當地竟從(cong) 沒被使用過。”沈彧瀾意識到,類似的搶救案例可能還會(hui) 有很多,“當地的醫務人員必須掌握基礎的技術。”為(wei) 此,沈彧瀾與(yu) 援藏團隊盡力為(wei) 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除了言傳(chuan) 身教,團隊為(wei) 當地的醫務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幫扶,從(cong) 最基礎的醫療規範開始,指導婦產(chan) 科診療常規,紮實提高當地的醫療技術,“第一課就是新生兒(er) 心肺複蘇,產(chan) 科必須要掌握。”她還帶領福州援藏醫療隊多次進行下鄉(xiang) 義(yi) 診和健康宣教,為(wei) 醫護群體(ti) 與(yu) 當地幹部科普健康知識。
離開八宿時,在整個(ge) 援藏隊的努力下,當地的醫療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建成了設計理念先進、具備200張床位的新醫院大樓,醫院管理的規章製度逐漸完善,初步有了二級醫院的規模。
援藏歸來,沈彧瀾(前)參與(yu) 到疫情防控工作。受訪者供圖
援藏歸來再戰“疫”
沈彧瀾援藏歸來已是2020年1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她顧不上休整,就參與(yu) 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作為(wei) 疫情防控指導組專(zhuan) 家,她臨(lin) 危受命被派往位於(yu) 一處養(yang) 老院的隔離點,一待就是40天。隔離點有百位老人,初期幾乎每天都有新增陽性病例。沈彧瀾提醒自己,作為(wei) 醫療領隊負責人不能慌,“我們(men) 再恐慌就亂(luan) 了”。
疫情發生以來,沈彧瀾先後承擔起醫院預檢分診、隔離酒店疫情防控巡回督查的重擔。午飯拖到下午兩(liang) 三點吃、寒夜裏在戶外工作到淩晨一兩(liang) 點,都是當時沈彧瀾及其團隊的常態。2021年春節期間,沈彧瀾所帶領的醫療隊全體(ti) 放棄休假,照常開展工作。
去年9月,福建省內(nei) 多地發生疫情,福州市晉安區嶽峰鎮急需設立首個(ge) 隔離酒店。下午1點半才確定作為(wei) 隔離點的定點酒店,沈彧瀾就帶領團隊立即研究設計三區兩(liang) 通道,指導安裝各種隔離設施和設備,當晚11點半就接收第一批隔離人員共50人。
如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走進第三個(ge) 年頭,沈彧瀾所帶領的醫療隊累計接收各類觀察人員1200餘(yu) 人。
用心用情勇擔重任
沈彧瀾立誌學醫多少是受到了當護士的母親(qin) 的影響。在醫院長大,看多了搶救,沈彧瀾膽兒(er) 大,不暈血。高中時她受過兩(liang) 次不小的外傷(shang) ,都在醫生的幫助下快速恢複了,自此“對醫生更加崇敬”。
“迎接一個(ge) 新生命,感覺特別好。”實習(xi) 輪轉的第一個(ge) 科室是血液科,但1999年從(cong) 福建醫科大學畢業(ye) 的沈彧瀾在分流專(zhuan) 業(ye) 時,選擇成為(wei) 一名婦產(chan) 科醫生。從(cong) 醫20年以來,最忙時,她曾一天連做7台手術接生11名嬰兒(er) 。
雖然工作繁重,但是她對經手的病人都會(hui) 建立檔案並定期隨訪,這一習(xi) 慣堅持到了現在。沈彧瀾解釋道,她所在的福州晉安醫院早年病人以打工者為(wei) 主,流動性大,複查率低,“對這些病人我都會(hui) 留下電話,提醒他們(men) 定期複查。”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雖然坐診少了,但她的任務卻不輕鬆,不僅(jin) 要負起隔離點防控的責任,還要做到“哪個(ge) 崗位急需就去哪”。
“但無論在什麽(me) 崗位,隻要能做點貢獻就好,不必在乎成就的高低。”沈彧瀾始終記得,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