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遠眺嘉黎縣城。(圖片由嘉黎縣融媒體(ti) 提供)
圖為(wei) 嘉黎群眾(zhong) 參加賽馬比賽。(圖片由嘉黎縣融媒體(ti) 提供)
五月的麥地卡濕地依舊白雪皚皚,四周群山環抱,令人感覺正身處在北國的冬天。
“近年來,我們(men) 積極探索適合麥地卡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途徑,努力做到‘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使麥地卡實現從(cong) 搶救性保護到保護與(yu) 開發協調發展的新階段。”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曲英措姆介紹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一係列戰略部署,製定了一係列重大政策舉(ju) 措。近年來,嘉黎縣嚴(yan) 守生態底線,多措並舉(ju) ,按照“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戰略部署,把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作為(wei) 堅決(jue) 擁護“兩(liang) 個(ge) 確立”、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的實際行動,切實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初步建立。
高位推動,環境質量穩達標
“嚴(yan) 格對各自然保護區內(nei) 捕殺野生動物、亂(luan) 砍亂(luan) 伐植被等行為(wei) 的監管……”這是2021年嘉黎縣麥地卡鄉(xiang) 原鄉(xiang) 長曾曉君與(yu) 縣政府簽署的《建設美麗(li) 嘉黎環境保護的目標責任書(shu) 》中的條文。
麥地卡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wei) 拉薩河的源頭,嘉黎縣對此高度重視,全麵推行河長製,積極開展各級河長巡河工作,切實加強濕地保護。各級河長履職盡責,及時發現和解決(jue) 河湖管理、濕地保護中麵臨(lin) 的問題,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以務實抓推進,協調各方力量,形成了 “河長牽頭抓總,層層抓好落實”的工作合力。
5月16日,麥地卡鄉(xiang) 又一次召集幹部群眾(zhong) 對麥地藏布進行環境整治,大力宣傳(chuan) 麥地藏布的重要性,持續提升老百姓的環境保護意識……
據嘉黎縣2022年第一季度縣域環境質量監測信息顯示:縣域其他省市下水、地表水、環境空氣、噪聲等各項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均達標,無一項超標。
為(wei) 踐行“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發展理念,進一步保護拉薩河源頭,位於(yu) 麥地卡濕地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措董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浪潮下,將視線集中在了不起眼的牛糞上,念起了“牛糞生意經”。由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牽頭,在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牢牢守住生態紅線的前提下,成立了麥地卡鄉(xiang) 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合作社由麥地卡鄉(xiang) 措董村牧民參與(yu) 生產(chan) 、附近村莊給合作社提供牛糞,按每車(2.2噸/車)600元的價(jia) 格收購牛糞,生產(chan) 出來的新型顆粒燃料每噸按1300元的價(jia) 格出售。
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銷售量便達到3000噸。“2021年,合作社牛糞加工總收入56萬(wan) 餘(yu) 元,純利潤22萬(wan) 餘(yu) 元。”合作社負責人頓珠表示,如今,在麥地卡鄉(xiang) 牧民的眼中,牛糞不再是單純的廢料,而是他們(men) 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更是找到了一條保護環境的新路。
綜合發力,生產(chan) 生活現代化
嘉黎縣城三湖環繞,東(dong) 邊是措嘎湖,西邊是嘉乃玉錯,北麵是措那湖,野鴨子、黑頸鶴暢遊於(yu) 湖麵,悠然自在。
漫步於(yu) 嘉黎縣城,四處幹淨整齊、交通順暢,每個(ge) 垃圾桶上都印製著“愛護家裏、幸福嘉黎”的字樣,事實上每個(ge) 嘉黎人也是這樣踐行著這句話的。
5月6日下午,嘉黎縣阿紮鎮組織幹部職工及各村群眾(zhong) 沿國道349線及易貢藏布河道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水清岸綠”為(wei) 主題,以改善人居環境為(wei) 契機,全麵清除白色垃圾及各類生活垃圾,並堅持每周五定期開展。
“2016年我來到阿紮鎮,當時這裏四處是違規違建的房屋,冬天一刮風,全身上下都是灰。”阿紮鎮紀委書(shu) 記紮西卓瑪介紹說,如今,通過市容村貌專(zhuan) 項整治,嘉黎縣麵貌不僅(jin) 煥然一新,廣大群眾(zhong) 還養(yang) 成了隨手撿拾垃圾的習(xi) 慣,保護治理生態環境的熱心、決(jue) 心和信心前所未有,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得到鞏固,“抓環保不負青山、促發展不負生態”和生態環境保護“一盤棋”思想深入人心。
沿著國道349線駕車朝東(dong) 駛去,在嘉黎縣縣城東(dong) 南側(ce) 出城位置,嘉黎縣汙水處理廠呈現在眼前。嘉黎縣汙水處理廠建設是嘉黎縣進入現代文明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汙水通過設備處理,大大降低了水汙染程度。
“小時候縣城隻有一條街道,居民的生活用水隨意排放,一到下雨天,都沒法出門,如今修建了汙水處理廠,不僅(jin) 改善了水質,同時也改善了嘉黎縣城的環境。”從(cong) 小生活在縣城的江央告訴記者。
三產(chan) 躍動,百姓吃上“生態飯”
駕車向東(dong) 出嘉黎縣城,沿著易貢藏布上遊的秀達曲行進,再一路向下,經過獨峻大峽穀,便來到“藏北小江南”——尼屋鄉(xiang) 。這裏海拔3100米,雪山環抱、植被蒼翠,村落掩映在一片桃林中,青翠欲滴的小麥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農(nong) 田、森林、雪山、峽穀及懸崖峭壁上的杜鵑花……一切讓人流連忘返。
尼屋鄉(xiang) 位於(yu) 嘉黎縣東(dong) 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屬藏東(dong) 南溫帶,半濕潤高原氣候帶。由於(yu) 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的青稞、油菜、豌豆、蘋果、桃子……長勢格外好,預示著又一個(ge) 豐(feng) 收季的到來。
走進這裏的蘋果園基地,由1500餘(yu) 株蘋果樹組成的果林呈現在眼前。“基地內(nei) 建有現代遊泳體(ti) 驗館、特色農(nong) 家樂(le) 等配套設施,配有蘋果自摘、晚間篝火、特色露天燒烤、歌舞表演等休閑項目。”蘋果園基地的負責人多吉告訴記者,基地自4月2日開業(ye) 以來,已有10萬(wan) 元的營業(ye) 額。
在基地河對岸一家名叫嘎瑪溪卡的民宿裏,村民央宗正在向老板請假,希望請假一個(ge) 月上山挖蟲草,回來後能繼續來這裏上班。目前,在民宿上班,央宗一個(ge) 月能拿到3000元工資,且距家很近,她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尼屋鄉(xiang) 憑借獨有的自然資源及景觀,為(wei) 尼屋百姓迎來了非常可觀的旅遊收入,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走上了致富路,吃上了“旅遊飯”。
據了解,2016年至2020年,嘉黎縣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共接待遊客37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397萬(wan) 元,累計安排生態崗位30139人次,兌(dui) 現工資9957萬(wan) 元。
“來到嘉黎就是來到了家裏”是過去走茶馬古道的人翻越魯貢拉山到達嘉黎後的感慨。這不僅(jin) 是對嘉黎氣候宜人的讚許,更是對好客的嘉黎人的感激。如今,隨著嘉黎環境更加優(you) 美宜人,相信到這裏旅遊、投資的客人也一定會(hui) 越來越多,帶給他們(men) 的不僅(jin) 有嘉黎的發展變化、如畫美景,更有賓至如歸的享受。(記者 楊小娟 胡榮國 紮巴旺青 謝偉(wei) 王莉 朱楠 王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